九○年代後半台灣生產力成長居四小龍之冠
(//www.tvsmo.com)
【大紀元3月21日訊】(中央社記者張聲肇紐約二十日專電)) 美國經濟評議會(Conference Board)研究人員今天表示,一九九五年到二○○○年,台灣的生產力每年平均成長百分之四點七,居四小龍之冠,中國大陸則以百分之四點六的優異表現,緊追其後。
歷史悠久、深具影響力的經濟評議會兩位研究生產力的專家提出的報告顯示,九○年代後半,香港、新加坡、台灣和南韓的生產力平均每年成長各為百分之一點五、二點○、四點七、四點一。
九○年代前半,也就是九○年到九五年,中國大陸的生產力平均年成長率百分之六點五,高於四小龍–新加坡百分之六點二、台灣百分之五點二、南韓百分之四點九、香港百分之三點九。
經濟評議會研究部主任麥高金和國際經濟研究顧問組組長范阿克的報告指出,公元兩千年的時候,台灣每名就業人口的產值,依一九九○年美元的購買力水準算,達三萬九千三百九十一美元,略低於新加坡的三萬九千九百零六美元,但比南韓的三萬兩千零三十美元超前甚多,比大陸的六千四百一十九美元更是遙遙領先。
但是,比起「最具生產力的華人社會」香港,台灣的勞動力產值又差了一節:香港的平均產值達四萬六千九百三十九美元。香港人這副能耐,使得香港的生產力相當於美國的百分之七十九點四,幾乎直追日本 (百分之七十點七) ,居亞洲第二名。
相較之下,二○○○年台灣勞動人口的平均產值是美國的百分之六十六點七,新加坡是美國的百分之六十七點五,南韓是美國的百分之五十四點二,大陸只有百分之十點九。
大陸雖然生產力和平均個人所得在九○年代的十年當中各有傲人的進展,但是,范阿克說,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似乎已走到了一個瓶頸,農業人口太多,不是一下子就能夠跳過工業化階段,就邁入資訊時代。
「你不能給農民每人一台電腦,要他們學會使用電腦,從事經濟活動吧?」他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他說,大陸的平均所得和生產力成長率,九○年代後半都比前半下降,這是「令人擔心的趨勢。」
九○年到九五年,中國大陸每人平均所得 (國民生產毛額除以總人口,並以購買力計算,不是以對美元匯率計算) 每年增加百分之七點四,到了後半,增加率降為百分之四點六,以九○年物價水準看,二○○○年的數字是三千三百一十五美元,等於美國的百分之十一點四。
范阿克說,中共基本的經濟發展政策,如自由化、開放勞工參與外資生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等大方向都是正確的,不過,開放了二十多年,仍是靠沿海的省份製造出口品,以貿易數字主導經濟發展,根基也沒有台灣、南韓等太平洋沿岸國紮實,內陸經濟以及內需市場的擴展,特別是農業人口的品質提升,都有待加油。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