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乙肝患者約1.5億 歧視心理讓社會為難
(//www.tvsmo.com)
【大紀元3月19日訊】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中,一份提議保障乙肝病毒攜帶者工作權的提案首先被新華社記者公布出來。面對提案中龐大的數字記錄,沒有人會忽略它的影響面。
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已超過1.2億人,發病人數超過3000萬人。
生活時報3月18日報道﹐即使從這份業內人士稱之為相當保守的統計中,我們推演出的結論也依然不輕松:在有著13億多人口的中國,超過1.5億人“染指”乙肝。這意味著,每10個人中就有1-2個乙肝患者。不管你願不願意,乙肝患者已生活在公眾周圍。
然而,提案指出,由於公眾談肝色變的歧視心理,這個特殊群體“在工作、生活、求學、婚姻方面常常會遇到許多麻煩,給他們帶來了無盡的煩惱”。
灰色生活:住院也不敢用真名
記者本希望與乙肝病毒攜帶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體味他們內心的痛苦,然而,接連跑了幾家京城有名的肝病醫院,纔發現這談何容易:來這裡定期驗血、體檢的年輕人,無一例外帶著警惕的神色,向護士報告自己姓名的時候,聲音總是壓得特別低,並且來去匆匆,醫院中常見的病友之間親密交談的場景,這裡從來沒有出現過。
“他們用的都是假名字”,西城一家醫院肝病科的護士告訴記者,“他們根本不指望單位報銷化驗費,一旦領導或同事知道他們的病,恐怕連飯碗都得砸了。”這位護士說,一般乙肝病毒攜帶者少則3個月、多則半年就化驗一次,每次都要花費幾百元,但這種經濟上的開銷與思想上的重負相比,已經不算什麼了。“這些孩子特別壓抑”,這位老護士不無同情。
“我不害怕自己的病,可別人害怕,這沒辦法。”欣,25歲,現供職於北京一家房產公司。記者通過一個朋友,打了很多個電話,纔說服她接受采訪,但整個談話過程中,她始終沒有摘下墨鏡,也沒告訴記者她的真實姓名。
“我是貴州人,從小的志願就是考進北京。”欣說,這個志願也是全家人的希望,為了實現它,盡管生活很困難,家裡人還是節衣縮食供她讀到了高考,“發錄取通知書的那天,我們全家高興得一夜沒睡。”欣考取的是北京一家有名的財經院校。第二天,她哥哥便從不景氣的工廠辭職,遠赴廣州打工,為的是負擔她4年的學費。“這4年我非常努力,每次考試的成績都在班裡排前3名,我一直堅信,畢業留京是沒問題的。”
噩夢開始於上大四時的義務獻血。“那天,全年級同學驗血,隻有兩個人不合格,其中一個是我。”欣從此知道了一個陌生的名詞––“乙肝病毒攜帶者”。怕年邁的父母擔心,她沒有把這消息告訴家裡,心中卻惴惴不安,她有個不祥預感:這個名詞會在某一天,像炸彈一樣毀滅她的夢想。
由於品學兼優,畢業時欣沒怎麼費力,就通過了中央某部委的筆試和面試,而這家部委是以待遇優厚和選纔苛嚴著稱的。“不但能留京,而且是到這樣的單位工作,你可以想像我父母是多麼驕傲。”欣說,這種驕傲很快就被隨之而來的兇信擊得粉碎:在最後的體檢中,她的身份暴露了,於是前功盡棄,她被毫不留情地斥退出局。“那天,我一直在哭,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告訴爸爸媽媽。”欣說,當時她並沒有意識到,這僅僅是阨運的開始。當她終於能夠面對現實,退而求其次地投考其他單位的時候,她發現,所有人面對她的體檢表,都會浮現遺憾的神情。“其實我早就咨詢過,我的肝功很正常,也基本沒有傳染性,但一般人不會理解這一點,一聽到肝炎這兩個字,他們就把頭搖得像撥浪鼓。”
欣的留京夢就這樣破碎了,她找不到接收單位,也就拿不到北京戶口,雖然現在在北京的民營企業上班,但依然是個“外地人”。“我還是得小心,不能讓公司的人知道我的病,要不然也可能被炒。”和記者道別前,欣說。
年輕的乙肝病毒攜帶者所面臨的,不隻是類似於欣這種事業上的困境,其他問題同樣讓他們寢食難安。一個不願面談的小伙子在電話裡說,他有過兩次失敗的戀愛,每次分手,都是因為自己乙肝病毒攜帶者的身份。他和現在的女友感情很好,已經在籌備婚事,但這是因為他隱瞞了病情。“婚檢時肯定要露餡,”他說,“一想到這件事,我又愁又怕。”這個預備新郎官的聲音聽起來煩躁不安。
消除恐慌:一般交往不會感染乙肝
“你說的這種情況不但在北京而且在全國各地都很普遍。”當記者把幾天來聽到的有關乙肝病毒攜帶者的遭遇告訴周超凡時,這位在本次政協會議上提出保障乙肝病毒攜帶者合法權益提案的全國政協委員說,這實際上反映了普通人對於乙肝概念的生疏乃至誤解。
身為醫生的周超凡告訴記者,乙肝病毒攜帶者並不是許多人想像中的那種“肝炎病人”,隻要肝功正常、傳染性低下,就不妨礙他們正常工作,也不會對周圍人群構成直接威脅。因為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隻有三條: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及性傳播。一般的交往方式不會使健康人感染乙肝病毒,因此完全沒有必要談肝色變。隻要乙肝病毒攜帶者定期提供血檢報告並沒有顯示其病情的加重,除一些特殊的行業(如食品、餐飲、保育員)外,一般性的用人就應當保障他們就業的權利。
周超凡還呼吁,全社會應當加強對乙肝的了解,消除無謂的恐慌,給乙肝病毒攜帶者創造一個寬松的工作和生活的環境。(//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