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12月27日訊】多難的童年
古代的復姓較多,有的還很奇特。比如以“第五”為姓者,恐怕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在漢朝就有。下面所要介紹的一位體察民間疾苦、拯救黎民於水火的廉潔秉公之士,就以“第五”為姓,他叫第五訪。《後漢書.循吏列傳》還為他寫了傳,頌揚他的事跡。
第五訪,字仲謀,是東漢中期京兆長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人。他的祖父第五倫曾做過漢朝司空的官。祖父以後,家境衰敗,淪為貧苦農民。第五訪就是在這種貧困的環境裏出生,又經受饑寒交迫的磨難。尤其不幸的是,他早年就失去了父母,只好依附於兄嫂家裏,由兄嫂把他拉扯成人。
兄嫂的生活自然也是饑不能充食,寒難以添衣。在清貧之極,生活難以維持的情況下,第五訪稍大便到豪門富戶家裏當僱工,把掙來的錢奉養兄嫂。苦難的童年,磨煉了第五訪的性格,使他能夠體會民間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辛酸。貧困和苦難並沒有使第五訪喪志,反而激勵了他勤學苦讀的志氣,這也許是祖父留下的遺風吧。第五訪一有空閒時間,就借來富家的書籍,孜孜不倦地閱讀,他特別注重學習治國之道和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有關技藝等方面的知識。由於他天性聰敏,富有智慧,再加勤奮刻苦,不恥下問,學識逐步淵博起來。
初為官吏
由於漢代選拔官吏不把學府讀書取仕當作唯一途徑(正式的科舉考試在隋朝才建立),這給沒有上過正規學校卻有學識的第五訪能夠做官帶來了機遇。一個偶然的機會,第五訪被薦,做了某郡的功曹。這“功曹”的官,相當於郡守的總務長,除掌人事之權外,並參與一定政務的處理。
第五訪克盡職守,忠於政務,頗有政績,很快被薦舉為孝廉,補任新都(今四川省新都縣)縣令。第五訪任縣令後,治政有方,百業興盛,三年之間,有相鄰的幾個縣入籍新都縣,新都縣的戶數增加10倍。
張掖救民
不久,第五訪升任張掖(郡名,治所在今甘肅省張掖市西北)太守。第五訪上任後,這裏遇到少見的大旱,從春至夏,滴雨未見,大地乾裂,焦土千裏,幼小的莊稼苗全部枯死。到秋天,許多農家顆粒未收。一些奸商乘機囤積糧食,抬高糧價,一石粟竟要幾千錢。貧窮農家,哪裏有錢購糧。荒年如此嚴重,許多農民忍饑挨餓,奄奄待斃。
第五訪看到鄉親們陷於水火之中,受此熬煎,個個奄奄一息。這慘狀如同撕肝裂肺,令他坐臥不安,心急如焚。為了拯救這些生靈,第五訪當即決定: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可是有一些官吏,害怕未經批準就打開國家軍用糧倉,朝廷怪罪下來,擔當不起責任。他們提出,還是先上奏朝廷,獲準後再行為妥。
第五訪聽了這種意見後,果斷地說:“如今時間緊迫,救民如救火,一刻也不能容緩。若等上報,批準再行事,就等於把災民推向死亡的絕路,這怎麼能行?”
第五訪略停片刻,以無畏的氣概說:“我是一郡之長,樂於以自身性命挽救眾人性命。朝廷怪罪下來,由我一人負責,是殺是剮,鄙人心甘情願!大家不要猶豫了,救人要緊。”於是,國家軍倉—一被打開,按著戶口人丁的多少,為災民分發了救濟糧,拯救了眾多百姓的生命。
事後,第五訪把災情和開倉賑濟災民的情況報告給朝廷。漢順帝知道了這件事,不僅沒有怪罪第五訪,還特別讚賞第五訪的果斷行動。為此,順帝特發詔書,嘉獎第五訪賑濟災民的事跡。
由於第五訪為官最能體貼民情,把災民的疾苦和生命看得最重要,終於用辦實事的果敢行動保全了一郡百姓。
翌年,第五訪率民救災建業,恢復生產,再加這一年風調雨順,終於獲得農業豐收。收獲季節,官民喜氣洋洋,打谷入倉。界內無盜無賊,一片太平景象。百姓們含著喜悅的熱淚,感激第五訪這位農家人的“父母官”。
據記載,第五訪後來奉調做了南陽(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太守。以後又官拜護羌校尉。他的廉潔為官的事跡和威望,同樣受到黎民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轉載自新生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