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稿】大唐 第八章:建築篇
(//www.tvsmo.com)
【大紀元11月5日訊】高軒臨碧渚,飛檐迥架空。餘花欑鏤檻,殘柳散雕櫳。
─李世民《置酒坐飛閣》
唐朝輝煌的建築成就體現在方方面面,包括城市、宮殿、寺觀、陵墓、民居、園林、作坊、店肆等等。唐代帝王陵墓主要在關中一帶,規模十分宏大,以乾陵為代表,多是依山為陵,不另起墳;民居、作坊和店肆早已沒有實物,只能從繪畫中得到一些零散的資料;城市布局與宮殿我們在第一章[帝京篇]中已有描述,在此不贅。
大唐建築的特點
宏敞的基址
初唐建築具有質樸、雄渾、開闊的風貌,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說:「余見天下州之為唐舊治者,其城廓必皆寬廣,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為唐舊創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時彌近者制彌陋。」
唐長安城就比清朝包括外城在內的北京城還大出三分之一,長安太極宮面積達4平方公里,為北京紫禁城的六倍,更不用提大明宮中的麟德殿,共由四殿組合而成,佔地5000多平方米,各代建築望塵莫及。
精確的木構
唐初的木構架建築都十分簡潔明確,無任何多餘構件,柱、樑、斗栱、昂等是基本構件,各構件的尺度有著準確的比例。個別建築單體包括殿堂、層樓、角樓、門、闕、廊、塔、台、墻、橋等,所使用的主要的建築部件幾乎全是木製材料,許多殿堂甚至不用一顆鐵釘和楔子,其穩固的結構和優美的造型達到令人驚嘆的地步。《二十六史》記載武則天曾兩次在洛陽建明堂,高達二百九十尺,方三百尺,內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椑籍以為本」,說明它是以木作為中心柱連接所有承重木構件來保證建築物的整體牢固。可惜相隔一千多年後,唐代的原建築幾乎損毀殆盡,我們只能從僅存的幾座唐塔、一座小寺廟和繪畫中一窺其玄奧。
《圖畫見聞誌》在談到唐代建築畫跡時有這麼一段話:「設或未識漢殿、吳殿、樑柱、斗栱、叉手、替木、熟柱、駝峰、方莖、頜道、抱間、昂頭、羅花羅幔、暗制綽幕、猢猻頭、琥珀枋、龜頭、虎座、飛檐、樸水、膊風、化廢、懸魚、惹草、當鉤、曲脊之類,憑何以畫屋木也?」這一大堆建築構件名稱體現了建築畫家對於創作的忠實態度,也說明了現存的唐代建築畫是可信賴的,盛唐時期開鑿的三百多窟敦煌壁畫就是最真實寶貴的泉源。
美侖美奐的裝飾與景觀
到了盛唐中葉,亭、台、樓、閣的造型日趨華麗精巧,附屬藝術如彩畫、雕刻、壁畫和雕塑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台基、台階、勾檻、屋樑、斗栱、柱枋、門窗、藻井和天花上往往都繪有團花和錦紋,如寶相花、石榴花、蓮花、火焰紋、寶珠紋等,色彩艷麗明朗悅目;雕刻中常用捲草、龍鳳、連珠、流蘇、飛天、蓮瓣等,構圖飽滿線條流暢;壁畫和雕塑的題材大多來自天國世界,神佛形象美好慈祥,鮮花樂舞供養如簇,令人觀望而生敬仰與嚮往之心。亭、台、樓、閣四周有水,水邊廣植花木,水中長生蓮荷。李濯《廣達樓賦》曰:「材露桐柏,階駢碔趺,應龍蜿蟺以驤宇,猛獸贔屭以乘桴,明璫藻耀於懸井,朱鳥騫翻於薄櫨,璇題景曜,銀牓霞鋪。」其綺麗堂皇可見一斑。
有若自然的皇家園林
中國人自古尊奉「天人合一、天地為廬」的思想,造園手法以自然山水為主,輔以人力加工,達到立意滄溟的意境。
與慶宮是以園林為主體的宮苑,宮內開掘十八萬平方米的龍池,池畔綠柳成蔭,池中畫舫凌波,池上亭閣浮水而造,玲瓏別緻,中有曲折遊廊迴環相通。龍池東北是著名的沉香亭。
九成宮和華清宮屬於離宮別苑。據《九成宮醴泉銘》記載:「抗山冠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崖竦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台榭參差。仰觀則迢遞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可知此宮是利用高險地形依自然地勢築成。華清宮在驪山北麓,臨近飛瀑溫泉,掩映於千餘株蒼松翠柏之間。山上有芙蓉園、粉梅壇、看花台等植物景區,山腰放鹿,山頂主要是道觀,有朝元閣、老君殿、長生殿,長生殿因白居易的《長恨歌》而名傳後世。
現存的唐塔和寺觀
樓閣式塔
木結構樓閣式塔是唐代塔的主流,現存的兩座都是磚砌仿木結構的。一座是西安興教寺玄奘塔,建於高宗總章二年(669年);一座是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建於高宗永微三年(652年),兩座塔的整體形象皆簡潔、穩定而敦實。
密檐式塔
西安小雁塔、河南法王寺塔、大理千尋塔和蛇骨塔均屬密檐式。千尋塔東臨洱海,西負點蒼山,檐微下凹,角微上翹,塔身潔白,修長秀麗,與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亭式塔
敦煌壁畫中許多單層木塔都是亭式塔,全塔小巧華麗,造型溫潤含蓄。現存的惠祟塔、凈藏塔、泛舟塔和明惠塔結構都比較簡單,唯山東神通寺龍虎塔全身浮雕金剛、羅漢、飛天、菩薩、騰龍和飛虎,展現了顯著的晚唐風格。
佛光寺大殿
至今僅存的四座唐代木結構寺廟中,以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保存最為完整。該寺建於晚唐857年,躲過了會昌年間(841-846年)滅佛毀寺之難,也因地理位置偏僻煙火冷落,故免受重建之災。除大殿本身全為精確木構外,殿內尚有唐代佛菩薩塑像幾十尊,樑下有唐代題名墨跡,更珍貴的是拱眼壁上還留有一幅大型的唐代神仙壁畫,氣勢磅礡色彩艷麗,為我國古壁畫的開山之作。雖然小小的佛光寺在大唐瑰麗雄奇的建築篇章中只不過是一粒塵埃,但它顯示出來的合諧優美的整體形象和高超的工藝水平也足以令後人嘆為觀止。
風雲人物 (七)
令皇帝懷念之宰相──張九齡
張九齡乃唐玄宗時期之得力大臣,居宰相之位。他對朝廷竭精盡誠,為人剛正不阿,一心為國效命,使唐朝在中葉又得以興旺起來。可惜,後來奸臣李林甫在玄宗面前造謠中傷,他被眨了官。奸邪當道,唐室無人,國勢日下。張九齡有詩嘆曰:「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直到安祿山舉兵反唐,玄宗愴惶逃至成都,方才懷念起忠君至盡之張九齡。
宰相非賞功之官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范陽節度使張守珪破契丹,玄宗喜不自勝,立即要升他為朝廷宰相。張九齡諫道:「宰相助天子處理天下之政事,並非賞功臣之官職。」玄宗應道:「只給其名,不用其任職如何?」張九齡說道:「宰相不可隨意封人,若然他朝有人滅絕突厥和奚,又能賞其何官?」玄宗默認贊同。
《千秋金鏡錄》
有一年,玄宗生辰,眾多大臣爭著獻上賀禮。皇上生日,份外隆重,送來的全是珍異寶物,各人為博皇上歡心,盡皆不惜一切代價。張九齡不以此為討玄宗喜悅的機會,反而藉此提醒玄宗治國之要。他奉上了一本談及歷代興衰的《千秋金鏡錄》,令玄宗稱讚不已。
名利之誘動不了的張九齡
玄宗寵愛武惠妃,但太子李瑛卻為麗妃所生。武惠妃哄玄宗廢太子,得到答應。張九齡悉情後反對道:「太子乃天下根本,不可輕搖。」武惠妃私下派人勸張九齡順從,並以「保其長為宰相」為餌相誘。張九齡無動於衷,不為利誘,維護正義。玄宗無奈,只好擱下廢太子一事。(//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