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11月28日訊】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唐太宗《還陝述懷》
為勢所迫 起兵反隋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隋煬帝任李淵為太原留守,另外又特派高君雅和王威作副留守來監視李淵。當時,各地豪強已陸續脫離隋室控制,擁兵自立。農民軍在轉戰間亦冒出了三支厲害的隊伍,他們分別為(一)瓦崗軍、(二)河北起義軍和(三)江淮起義軍。
暴君隋煬帝在此時竟遣使去太原,意欲押李淵往江都治罪,原因是他未為朝廷盡力鎮壓亂軍,但很快又改變主意詔赦了他。其實,李淵在任年間,曾鎮壓了母端兒起義、柴保昌起義和甄翟兒起義,更退突厥之入侵。隋煬帝此舉令李淵與李世民意識到背腹受敵的可怕,他們將不是死於朝廷之毒手,就是死於叛軍之夾殺。
此刻,倆名副太守高君雅和王威亦想趁李淵到晉祠祈雨之際對他下毒手。李淵與李世民接獲情報,立即以「引突厥入寇」之罪將二人斬首,同時宣告脫離隋室,起兵與群雄爭鋒。
哭諫進師 攻拔京城
公元617年6月,李建成與李世民倆兄弟合力領兵猛攻西河,二人身先士卒,大隊士氣高昂。軍隊沿途不干擾百姓,未得天下早已廣施仁政,盡得人民支持。大軍勢如破竹,西河城一觸即潰。入城後只殺民憤極大之郡丞高德儒。兵士撫慰百姓,西河城頓時變得井井有條,李氏威望瞬間擴大宣揚開去。李淵為此稱讚年僅十八歲的李世民道:「汝等如此帶兵,可以橫行天下。」
李淵自稱大將軍,並重新編排隊伍,分左右軍:
(一) 李建成為左軍統帥,封隴西公;
(二) 李世民為右軍統帥,封敦煌公;
(三) 李元吉為鎮北將軍,暫守太原。
公元617年7月,李淵連同左右倆軍,共三萬戰士西進關中,與各地群雄爭先攻佔隋之首都大興(長安)。適逢秋雨時節,道路泥濘,軍隊進程受阻。更忽傳突厥聯合馬邑割據劉武周襲大本營太原。李淵唯恐李元吉有失,兼前路茫茫,便思退兵,以策萬全。但直搗長安之機絕不容失,李世民挺身反對班師。原因有四:
(一) 兵一退,隋軍有可能從後殺上,軍心紊亂,必然一敗塗地。
(二) 突厥與劉武周之突襲未必屬實,這也許只是隋軍故弄玄虛。
(三) 軍隊士氣旺盛,大可一舉破隋,日後良機難再。
(四) 長安若被其他割據群雄首先攻佔,半壁江山馬上落入他人手中。
李淵對大勢未能看透,依然決定退兵。李世民斷定此舉不利大局,連夜於李淵營前大聲痛哭,悲徹軍之舉。李淵聞聲召其入帳,問:「為何而哭?」李世民答道:「義軍進必克,退必散。敵乘於後,死亡頃刻而至,怎能不悲?」李淵再三思考,終覺世民言之有理。他改變了初衷,並決定全力出擊,直指長安。李世民糾正了這場至關重要的戰略性失誤,可見其深遠的謀略和超凡的膽色。
在他們面前還有三大關,如表所示:
八月,李世民與父親商議好對策,決定以誘敵之法破霍邑。李世民與李建成率數十輕騎至城下,辱罵隋守將宋老生乃懦夫一名。果然,宋老生中計而領兵出戰,結果三萬大軍被全殲。霍邑城地處要衝,奪得此城後,關中大門頓開。
九月,李淵帶兵把河東城包圍得水洩不通。守將屈突通死守扺禦,一時難以取下。李世民對父親說:「兵貴神速,不如撓過河東,直趨長安。滯軍於此,盡失先機。」李淵納其意見,留一部份軍隊繼續圍城,用以牽制屈突通,然後迅速向西進兵。
大軍火速佔領了永豐倉,李淵此刻作出了最後攻擊策略:
(一) 以李建成留守永豐倉,緊守潼關,堵住東方援敵。
(二) 派李世民出戰,密封長安所有出路。
李世民軍紀嚴明,更有皇者之風,無數小規模反隋武裝紛紛歸順,大軍一時增至九萬。十月,李淵軍攻陷長樂官。十一月,破長安。在群雄紛爭之中,李淵從宣佈起義到攻入長安只用了一百二十多天時間,實是後發先至,快如雷電。次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殺。五月,李淵自立為帝,改國號唐,建元武德,史稱唐高祖。唐朝在歷史上正式建立,大地又再次改朝換代。
U◎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