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神秘現象將不再神秘:普通人意識的動力作用
(//tvsmo.com)
【大紀元10月8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淵報道/
事前意圖與隨機雙字節數據系列的相關
具有一定心理致動功能的人能以意識影響隨機數據發生儀的數據分布,那麼普通人的意識或多或少也具有能量並能影響儀器呢?近幾十年日趨完善的信息加工技術為研究人的意識提供了便利工具,使這方面的實驗達到了前期心靈心理學難以想像的嚴謹和精確程度。
僅在1956至1987年中,就有68位科學家對普通人的意識和隨機數據發生儀之間的互動進行了832項實驗(Nelson & Radin,1988)。對這832項實驗的綜合性元分析表明,在統計計算上考慮了儀器誤差、實驗者誤差、極端數據、無效應實驗等因素後,所有實驗結果顯示出同樣的數據傾向:雖然普通人的意念作用不如有功能的人強大,但是也能影響儀器,而且實驗數據在統計意義上達到了相當顯著的水平。
這832項實驗所用的工具是由商用信號器(Elgenco#3602A-15124)驅動的微電子隨機數據發生儀。信號器由半導體接口,精度放大器和過濾器組成。信號輸出的頻率在50至20,000赫茲之間,經精度放大器擴大後以每0.5微秒的間隔隨機產生振幅在-10和+10之間的方波。這樣,儀器就能隨機產生不同系列的正負脈衝。脈衝經過濾器排除掉一切有規律的系列,使輸出的系列全呈無規律的隨機排列。即刻產生的以及累積系列通過發生儀轉換為隨機雙字節數據,在電腦屏幕上畫出圖像,最後通過電子網絡輸出到中樞電子管理系統。
在這832項實驗中,科學家們為了確保數據的精度,使用了多種電壓和熱力系統,每項實驗重複使用多個計數器和各種操作軟件。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儀器長時間自行運轉後,所有儀器無一例外地能產生與理論分布一致的多元二項分布。分布的平均數,標準差(所有數據距離平均值的幾何平均數)與理論上計算的參數一致。如果普通人意識也有動力作用,實驗後的數據分布應當偏離理論分布。
實驗中,儀器以每秒產生1000個隨機雙字節的速度運行。一名被試坐在儀器前,但不接觸儀器,在頭腦中想著以某種意圖積累數據。被試可以使用三種意圖:(1)積累多於理論分布的字節數;(2)積累少於理論分布的字節數;(3)不影響儀器產生的數據。使用每種意圖的順序或由主試隨機而定,或由被試隨意而定。每種意圖作用下的數據由1000-5000個雙字節數據系列構成。所有數據自動被電腦即刻記錄,並輸入管理系統。同時,數據也被打印出來,作人工統計以核對電腦數據有無誤差,任何有紕漏的數據都從最後統計中剔除。
最初12年的實驗中,91位沒有任何特異功能的成人被試參與了實驗,積累了2497200輪的實驗數據。科學家們將每種意圖下的數據進行了統計,計算了數據分布的平均數、標準差、標準數(z score)、偏離理論分布的程度、置信區間、顯著性以及第一種和第二種意圖作用下兩種數據分布的差異。
計算的結果頗使這些致力於意識研究的科學家興奮了一番。大家得出了相同的結論:普通人事先的意圖與微電子隨機數據發生儀產生的雙字節數據系列顯著相關,數據分布朝向被試的意圖偏移。當被試意使儀器產生多於理論分布的字節數時,儀器便產生得多;反之則產生得少。在第三種意圖下,實驗數據分布與理論分布略有不同,但統計上未達到顯著水平,即這種不同源於不重要的隨機因素。有趣的是,第一種和第二種意圖作用下兩種數據分布的差異之大,達到了6.99X10-5的顯著水平。綜合分析所有數據後,實驗數據分布與離理論分布的差距竟達7個標準差!這意味被測試的意識能毫無疑問地影響數據產生的模式。看來,普通人照樣能以意識作用於物質,只是我們平常不易察覺而已。
多種因素可能會影響微電子隨機數據發生儀數據產生模式。例如,科學家們檢驗了性別差異。對儀器作用最強的三個人都是女性;但總體來說,男性比女性對儀器的作用更強。91人中,有66%的男性被試能使數據朝預想方向分布,而只有34%的女性能顯著達到目標。
除了性別,距離以及時間對產生數據有無影響呢?
實驗儀器一般設置在工程實驗室中,被試有近距離以意念操控儀器的,也有在遠距離操控的。最極端的實驗中,被試距微電子隨機數據發生儀幾千英里之遙。此類的“遙控”實驗在每種意圖下進行了396,000輪。儀器由不知任何實驗信息的工作人員放置在實驗室中,然後在無人監控的情況下自行運轉。實驗開始時,被試遠隔千山萬水,遙想數據產生模式。不可思議的是,遙控實驗的結果與在本地進行的實驗驚人相似。科學家們依然獲得了顯著的統計數據而結論距離不能影響意識對儀器的作用(Dunne & Jahn,1992)。
為了檢驗時間的影響,被試在實驗開始前後不同時段宣布自己的實驗意圖,時距從實驗開始73小時之前,實驗開始之時,至336小時不等。87000輪實驗的數據分析表明時間對實驗結果也沒有影響(Nelson etc.,1991)。
被試的性格,心理特點和實驗策略對實驗的影響也被予以分析。結果不論被試性格主動還是被動,不論實驗前靜坐片刻還是單刀直入地進入實驗狀態,科學家們並沒有發現這些因素與實驗結果有總體性顯著相關。但是,某種特定實驗方式會對某個被試有效,而對其他人無效。某種場合下某種策略會有效,而換一種場合則又無效了。如果說存在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策略,那麼就是被試將儀器擬人化,用親善的語言坦率地對他表達自己的意圖,並願通過儀器的成功表現與其建立情感紐帶。此時,當被試與儀器的關係就像與自己的車子,樂器,心愛的工具或體育器材之間那種情結時,儀器產生的數據分布往往會顯著趨向被試的意圖(Dobyne,1996)。
前期意識與物質互動的研究結果引發科學家們在近二十年設計了更複雜的實驗儀器。例如為電腦設計兩種屏幕畫面,畫面被隨機雙字節數據系列而無規律地更替出現。被試用意識控制其中一種畫面的出現頻數。還有人設計的隨機雙字節數據系列驅動音樂節奏,然後被試用意識改變節奏。此類實驗對被試的意識能量似乎要求更高,所以結果不如直接作用於數據的實驗顯著。但不可否認的是,被試的意識仍能起到動力作用而使實驗結果在統計意義上顯著偏離隨機運行的情況。大量的實驗一再表明普通人的意識也有異乎尋常觀念的實體特性。意識的物質性在心靈心理學界已是不爭的事實。
歷來在理論界就存在著對物質和意識關係的爭論,哲學家們經常把二者割裂對立起來或只強調其一。通過近年來學術界的探索,尤其是量子力學和多維時空理論的發展,以及多方實驗驗證,科學家們越來越意識到二者的統一性(Stapp, H. P.,1993),這尤其表現在許多傑出的物理學家,如:J. J. Thompson, William Crookes, Lord Rayleigh,Marie 和Pierr Curie等人認為意識與他們的學術工作關係重大,並且他們本人也是精神研究學會(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的積極成員(Beloff,1977)。
其實,意識和物質是一性的這一事實在古老的東方文化中早就得到了認識。人通過修心(意識),去掉嫉妒心,爭鬥心,顯示心等各種執著後,能使自己的物質身體發生變化,朝健康的方向發展。這是意識對自身物質的作用,而心理學界驗證的意識對外界儀器的作用更有力地證實了意識的實體性。
更引人深思的是,就連電子儀器似乎也具有“意識”,否則,當被試態度親善,用心誠懇,言語和氣時,微電子隨機數據發生儀怎麼就能變“乖”,而順著當事人的意圖產生數據了呢?修煉人認為,宇宙中的一切物質,包括肉眼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在另外空間都有生命,是有思想,有靈性,和宇宙特性相通的。如果人也能以這種特性真誠相待,它們便會與人合作。
參考文獻
Beloff, J. (1977). “Historical Overview.” In B.B.Wolman, Ed., Handbook of Parapsychology.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
Dobyns, Y. H. (1996). “Drawing Conclusions from Multiple Experiments.” Technical Report PEAR 96002, Princeton Engineering Anomalies Research, School of Engineering/Applied Sciences, Princeton university.
Dunne, B.J. &Jahn, R. G. (1992). Experiments in romote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Journal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 6, 4, 311.
Nelson, R. D. & Radin d. I. (1988). Statistically robust anomalous effects: replication in random event generato experiments. Research in Parapsychology, 23-27.
Nelson, R. D. & Dobyns, Y. H., dunne, B.J. & Jahn, R.G.(1991).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REG experiments:operator intention, secondary parameters,database structure.”Technical Report PEAR 91004,Princeton engineering anomalies Research, School of Engineering/Applied Scie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Stapp, H. P. (1993). Mind, Matter, and Quantum Mechnics. Berlin: Sringer-Verlag.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