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08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雲林縣四湖鄉萡子寮居民為找回漁村傳統價值與精神,舉辦三天二夜夏令營活動,邀集庄內老中青學員及全台12所大專青年參加,由耆老教導學員製作具在地風格的「海上竹筏」,4日上午10時於漁港造船所辦理竹筏下水儀式!
下水儀式由學員們合力將用心製作的竹筏由岸上緩緩推入水中,文化處副處長陳美燕、四湖鄉長蘇國壠等人登上竹筏,象徵性的駛離岸邊一小段距離,回程時沿途灑紅龜粿、糖果及紅包,讓與會民眾分享喜氣。
文化處副處長陳美燕表示,雲林縣四湖鄉萡子寮是野生烏魚回游的場域,早期在塑膠漁筏還沒出現之前,漁民都以竹筏來捕捉烏魚,這個竹筏已有50年沒有出現過了,這次特別結合在地耆老他們記憶中如何製作竹筏,希望透過這個技藝的傳承,讓大家知道過去的捕烏魚文化跟生活同時做有效的記錄。
另外為把握烏魚來汛,居民常在沿海沙洲搭建的「烏倉寮」新漁港完工後,交通便利許多,「烏倉寮」和「竹筏捕烏魚」的生活記憶與技藝也因此逐漸消失。
陳美燕說 ,「竹筏船」作為先民渡海來台或短期的季節性捕撈時的交通工具,在50年代的臺灣西部海上作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且因南北海域環境差異及漁產種類的不同,竹筏大小、造型也各有特色,今年在當地耆老及社區成員們的討論下,決定延續傳統,這份珍貴「漁民歷史」才得以呈現在大家眼前。
社區工作室執行長蔡茂昌補充,這三天二夜的夏令營是全村參與,由社區居民免費提供食宿給在地國、高中生及本國或國際青年學員,目前參與者除了鄰近國中、小學生,還有來自全台各地12所大學學生參與!
整個任務編組除了萡子寮運營中心、萡子寮社區發展工作室外,還有萡東社區也同樣一起參與執行,期望藉由各個層面的實作過程,將瀕臨失傳的重要的海上竹筏記憶完整重現,並透過實際參與,讓漁民延續好幾世代那不怕苦、不怕難的勇氣與智慧基因傳承給下一代。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