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9年8月8日)就是立秋,古人說「一葉知秋」,也用樹葉玩時尚,熱鬧又光彩。這「一葉」可不是隨意的一片落葉。
再說「一葉知秋」不僅是民俗而已,其意蘊深長,思想來處也悠遠。「一葉落知天下秋」是「一葉知秋」的前身;「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是「一葉知秋」的源頭,產生的年代都很久遠了,各自出自於何處呢?有什麼深度涵義呢?
楸葉.立秋
中國古人公認楸和梧桐這兩種樹是秋天的「先知」。
宋人陸佃的古代動植物詞典《埤雅》說「楸」:「楸梧早脫(*落)。故楸(音同秋)謂之秋。」楸樹就是秋天的代言。「楸」一名梓,是代表鄉梓故里的挺拔高大美木。楸樹高可達15公尺,山楸(灰楸)高可達25公尺,夏開花,花色甜白、花心映著紫色斑點,美麗脫俗。
唐宋時代的古人利用「楸葉」迎接立秋,充滿熱絡的生趣,「唐時立秋日,京師賣楸葉,婦女、兒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1]兩宋婦人、女子及兒童盛行這種風俗,玩得很熱鬧。當時於立秋日買楸葉,剪葉花做首飾,都城內外,一早滿街都是叫賣楸葉聲,人們把楸葉剪成花樣貼鬢邊。兩隻巴掌般大的楸葉博得時尚古人的青睞。
梧桐.立秋
另一種「一葉知秋」的植物是梧桐,因其皮色青又稱為青桐,和楸一樣,開花都在夏天,甜白小花可愛潔淨,秀緻清雅。桐葉有信,「立秋」一到,桐葉就開始凋落。
宋朝宮廷中,以梧桐落葉來傳報「立秋」節氣的到來。《夢粱錄》「七月(黃曆)立秋」條記載:
「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於禁廷內,以梧桐樹植於殿下,俟交立秋時,太史官穿秉(*謂穿禮服而執朝笏 )奏曰:『秋來』。其時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
北宋文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的《梧桐》詩中也有這樣的描繪:
紫極宮庭闊,扶疏四五栽。
初聞一葉落,知是九秋來。
(*九秋意指秋天)
梧桐和楸都是秋的先知、逢秋早落葉的樹,為何宮中選擇梧桐來報秋呢?因為梧桐有高貴氣質和德輝光耀,古來就是君王的形象代言。
在《莊子‧秋水》篇:「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說鵷雛這種高貴的鸞鳳,橫越南海飛到北海,途中幾千里僅僅遇梧桐樹才棲息。這意味著梧桐是高貴的樹木,所以博得鸞鳳青睞。
《詩經‧卷阿》一篇讚頌:「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梧桐長在山陵日出之處,最早沐浴朝陽,輝映晨曦,所以梧桐具有德輝光耀的表徵。古代宮中都種植梧桐,取《卷阿》詩篇的內涵意義,寓意天子受命於天,如朝陽梧桐,德政光輝為四方的綱則,君臣和諧能為社稷人民謀福。
「梧桐有信」也一直是梧桐的內在含意之一。周成王「桐葉封弟」(梧桐表信誓,君無戲言,封弟叔虞於唐),漢代「梧桐相待老」的婚姻信誓盟約,都以梧桐表「信誓」。因而,用梧桐來預測「一葉知秋」就更增加「信實」的意含。
一葉知秋的智慧——見微知著
早在漢朝,淮南王劉安編著的《淮南子‧說山訓》就說:「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從「一葉知秋」看歲暮,眼光深遠。就說看見一片樹葉的凋落,預知冬天就跟在後頭,歲之將暮也不久遠了。從觀察到個別的細微的跡象,據以推論到整體大形勢的發展趨向,揭示人洞察微小徵兆,以掌握先機的智慧。
後來在唐人的詩中出了「一葉落知天下秋」的名句,這是一個山中和尚遺留的詩句:「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 今人熟習的成語「一葉知秋」赫然脫出。
梧桐、楸樹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梧桐、楸樹落葉,預示了大自然萬物即將衰落的徵兆,提醒人及早掌握先機。這是中國古人在二千年前具有的洞察智慧,告訴人見微知著、以近推遠的道理。
《淮南子‧說山訓》:「物固有以不用為大用者。」不要漠視看似無用之物,它們可能都是準備在有朝一日成為大有用之才啊! 一片落葉,如果能夠讓人警悟:「立秋來了冬天也不遠了;冬天不遠了,歲暮也近在眼前了」,讓人及時把握眼前的時空局勢,為未來作準備,那真是大有用,不是嗎?今天就是立秋,您可能提早一步未雨綢繆,為歲暮或未來作些什麼準備呢?
註 [1]:(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木二》「楸」條的記載)
@*#
(-【成語數來寶】待續-)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