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李嘉誠廣告詞「黃台之瓜」背後的歷史故事

高天韻
font print 人氣: 121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9年08月17日訊】8月16日,香港首富李嘉誠以「一個香港市民」的身分在多家報章刊登廣告,呼籲停止暴力。其中一款全版廣告詞為:「正如我之前講過:『黃台之瓜,何堪再摘。』」

李嘉誠過去多次以「黃台之瓜,何堪再摘」勸戒港人,但從未說明誰是損害香港的「摘瓜人」。這一回,在「反送中」的背景下,他再用此句,引來多方解讀,「黃台之瓜」一時成為網絡熱搜詞。

「黃台之瓜」來源於唐代「章懷太子」李賢的樂府詩《黃台瓜辭》,全詩為:「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少,再摘使瓜稀。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這首詩以摘瓜比喻唐代宗室的母子相殘:兒子好比藤上結出的瓜。瓜兒越摘越少,形容孩子一個個被害死,等到果實都摘光了,就只剩下藤蔓,好不淒涼。全詩僅用30個字,詩意淺白,情真意切,其中「黃台」並非實指。

《全唐詩》卷六收錄了此詩,題下有註,交待了創作背景:「初,武后殺太子弘,立賢為太子,後賢疑隙寖開,不能保存,無由敢言,乃作是辭,命樂工歌之,冀后聞而感悟。」

後人多將《黃瓜台辭》與相傳曹植所作的《七步詩》相提並論,認為前者更勝一籌。明代文學家鍾惺在《唐詩歸》中評曰:「深有漢魏遺響,妙於《煮豆》歌」。清代書畫家周珽在《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裡說:「哀詞慮遠,傷心刺骨。」清末民初翻譯家王壽昌在《小清華園詩談》寫道:「章懷太子之『種瓜黃台下』,意雖迫切而辭甚淒婉,聞者無不惻然動心。」

身世悲慘的章懷太子

李賢(655年~684年),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武則天之次子。李賢天資聰穎,年幼時讀書即過目不忘,以「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作為太子侍讀。李賢長大後容貌俊秀、舉止端莊,深得父皇喜愛。

上元二年(675年),李賢的兄長、太子李弘死於合璧宮(一說被武后毒死,一說病死)。六月,李賢被冊立為皇太子。高宗三次命他監國。李賢處理政事明白公允,贏得朝廷眾臣的稱道及高宗的褒揚。

李賢有一大成就:他召集了張大安、劉訥言、格希元等一批學者,共同注釋范曄的《後漢書》,書成後獲得高宗賞賜。《後漢書》注釋今稱「章懷注」,是研究《後漢書》的重要史料。清代學者王先謙將此注釋與顏師古注釋《漢書》比肩,贊曰:「章懷之注范,不減於顏監之注班」。

可惜的是,武則天與李賢母子間互相猜忌,頗多嫌隙。武后多次以書信方式責備李賢,宮中流傳著太子不是武后親生的閒話,加上有傳言指李弘是被武后加害,這都令李賢深感憂慮。

調露二年(680年),深得帝后信任的術士明崇嚴被害,武則天懷疑此係李賢所為,派人去搜查太子府,結果搜出數百具甲冑,於是以謀逆罪名將李賢廢為庶人,幽禁在宮中,後流放巴州。

文明元年(684年),武則天廢帝主政後,派酷吏丘神勣去巴州監視李賢,不料丘神勣逼李賢自盡,李賢遂死。武則天得知消息後,於顯福門為他舉哀,並恢復了他的王位。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追贈李賢皇太子地位,追諡章懷太子,與太子妃房氏合葬。

這一位唐朝皇太子,英年早逝,留下了「章懷注」和「黃台種瓜」的淒婉詩句。#

章懷太子李賢墓壁畫中的禮隊。(公有領域)

責任編輯:楊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香港反送中運動已經持續兩個多月,曾為亞洲首富的香港長江和記集團創辦人李嘉誠首度發聲,在香港各大報紙刊登2款廣告,廣告字數很少,眾人各有解讀,不過有網友發現李嘉誠深具文采,登出的廣告中有藏尾詩,解讀後,網路上港民一片叫好。
  • 兩個擁有絕世才華的傳奇人物,在此刻相會。年輕人用他奇譎幽豔的文字,刻劃出這段感天動地的音樂。這篇文字,被後世譽為摹寫音樂的至文,它就是唐朝詩人李賀最著名的詩作《李憑箜篌引》。
  • 中藥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質。(Shutterstock)
    古代醫者多以救人性命為重,甚少有拿醫藥當牟利手段的。為窮苦的病人出義診,動輒還施金、贈藥的醫生比比皆是。這就是古代中國民間大夫對淡泊名利的身體力行。
  • 黃昏時分,是山下漁梁洲最喧鬧的時候。漁夫爭相渡河、村民趕著回村。他總是乘一小舟,駛向山中最幽深迷濛處。他望著山色樹影,倍感寂寥,卻體驗到古代隱士獨處清修的境界。他用詩筆記錄下夜歸時的感悟,成就了他的佳作——《夜歸鹿門歌》。
  • 明代的許多御醫的一生都極富有傳奇色彩,有的因帝王愛重而在醫官的最高品階上連任了好幾朝;有的敢直言進諫,勸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則與帝王暢談養生之道,讓其清心寡慾、保養正氣。這些御醫都是品性高潔之人,醫術更是不同凡響。他們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頑疾,還能通過診脈預測出其福禍吉凶。
  • 你去過西湖嗎?你知道遊覽西湖的最佳視角和路線嗎?中唐時期的大詩人白居易,送來了一份來自一千多年前的遊湖攻略。
  • 晚唐時期,風流天下聞的詩人杜牧,與這座城市結緣,常常在宛溪邊的古剎遊覽行吟,寫下優美的詩文。在35歲那年,杜牧登上寺中水閣,瞭望荒草連空,天高雲淡,前朝人事湮滅無跡,水岸百姓仍然世代生活。他不禁思接千載,觸動了物是人非的懷古幽思,寫下一首即景抒情的懷古詩歌《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 他們深知,煉就醫術之前,先要領悟醫道。心中有道,望、聞、問、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於病痛疾苦。
  • 最妙的,是他才情中神仙般的風度。世人稱讚他為人「天資曠遠,有神仙風致」,他的詞「仙風清爽」,「多塵外之想」。這些美譽,都不及朱敦儒在《鷓鴣天‧西都作》的自我定位……
  • 有一座樓閣,自初唐興建後的千百年來,一次次遭遇兵燹戰火的摧毀,又一次次在廢墟上重現高大富麗的模樣。人們在意的,不僅僅是延續一座古建築的生命,更多的是賦予它綿延文蘊的才子和他的詩文雙璧。這就是初唐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之後作的《滕王閣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