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08月13日訊】 香港「反送中」不斷升級,外界對北京可能武力鎮壓的擔憂越來越大,不過有政治學者說,北京當局目前使用的手法是通過「國家恫嚇機制」分化、裂解香港社會,但北京手法越是強硬,對台灣的執政黨也將越為有利。與此同時,一些美國學者也表示,川普(特朗普)政府關注北京處理香港抗爭的做法對台灣可能產生影響。
據美國之音報導,香港週末以來反逃犯條例修法的抗爭行動引發警方強力鎮壓,進一步激發香港社會強烈反彈,但港府和北京當局則是對抗議者同聲譴責。密西根大學政治研究所學者陳方隅說,儘管香港的反送中抗爭不會輕易結束,不過他不認為北京很快就會實施戒嚴或派共軍來鎮壓抗議行動,因為這麼做風險極高。
陳方隅說,現在中共處理香港抗爭的方式就是「以警察去暴力鎮壓,再加上黑道的威脅」,他認為這其實就是在「分化與裂解」香港社會,目的是要恐嚇已加入或尚未加入抗爭的人。
他說,必須注意的是中共當局可能使用政治學者所稱的國家「強制機制」(coercive institutions)來對付抗議人士,這也是獨裁政府的常用手法。他曾援引密蘇里大學錢喜娜教授(Sheena Chestnut Greitens)的研究提到,強制機制的設計受到獨裁者感受到的主要威脅來源而定,「對執政者來說,主要威脅來源可以分成國外敵人、國內精英以及群眾」,例如以祕密警察來執行國家暴力就是一種強制機制。
此外,陳方隅認為,無論採取何種方式,中共對香港抗爭的強勢作為,勢必影響到隔海觀望的台灣,而北京當局越是強硬鎮壓,越會疏離台灣社會的中間選民,對民進黨在明年總統大選中的幫助自然也越大,反而不利於在野的國民黨和作為第三勢力的台北市長柯文哲,這是因為在中研院多年來以「中國效應」為主題的民調中,今年的結果已經發生重大轉變,台灣選民對國家安全比兩岸交流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看得比以往更為重要。
中研院社會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表示,過去6、7年來民調都顯示,台灣選民認為在兩岸交流中經濟利益大於國家安全,但今年3月的民調卻出現「關鍵性的逆轉」,認為國家安全大於經濟利益的比例是58%比31%。他認為,這個數據也顯示出,近年來美中對抗以及各種貿易戰、科技戰的氛圍,加上中共的銳實力對台灣民主和主權的侵害,已經將台灣選民的總體價值判斷導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與此同時,在反送中情勢不斷升級,中共對抗議活動立場日趨強硬的情況下,多位美國學者和前官員近來都呼籲川普政府注意香港情勢對台灣的影響,並採取作為加大對台灣的支持。
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克洛普西(Seth Cropsey)8月11日在《國會山報》一文中表示,逃犯條例修法引起的法律爭議是「北京打壓香港民主自由最明目張膽的一個步驟」,香港的危機凸顯出中國(共)在太平洋的戰略,那就是「如果一個半自治、民主的資本主義香港使中共領導人和他的核心集團感到害怕,那麼一個獨立、距離中國海岸只有81英里的民主資本主義台灣,必然使他們更加恐懼」。
他說,台灣的政治、社會和經濟自由無異於任何先進的西方民主制度,它提供了一個替代中共的治理模式,也因為這個原因中共不斷強調要把台灣納入它的政治體制,包括使用武力來遏制台灣正式宣布獨立,過去兩年來中共多次派遣軍機軍艦繞島演習就是為了要恫嚇台灣和美國。
克洛普西說,北京「發出的信息非常清楚」,自治的中國人政治實體即使沒有軍力和獨立的外交關係,它們都是中共政權恐懼的來源,對北京的極權統治者來說,都必須將它們吸納到今日的中國版圖中,無論用何種方式,因此美國及其太平洋盟友能同時與北京和台北接觸的時間已經過去,現在如果美國的態度再「模糊不明就等於在示弱」,而這也將引來暴力,「只有可信的武力威脅能威懾中國(中共)的野心。」
克洛普西對川普政府提出三個政策建議,首先是通過直接技術轉移及對自主軍事項目的援助來支持台灣的防衛能力;其次是鼓勵台灣和其他受到中共野心威脅的美國在太平洋的盟友合作,例如越南和日本;最後是重新評估美國在太平洋的防衛及外交態勢、增加在地區的軍力部署、重新投資於美國的導彈防禦和潛艇,以及使用經濟和政治工具對中共施壓。#
責任編輯: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