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洋鐵匠成文化遺產 卻後繼無人
【大紀元2019年07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廉鎖原愛爾蘭報導)上個月,愛爾蘭僅存的洋鐵匠之一,詹姆斯‧柯林斯的手藝與其它29種愛爾蘭文化一起,首批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柯林斯高興之餘卻不禁感嘆,不知道他去世後還有誰能繼承這一傳統工藝。
《愛爾蘭時報》報導說,儘管現在已經買不到洋鐵(鍍錫的鐵片)了,柯林斯還是會在他芬格拉斯(finglas)的工棚裡對著洋鐵砧上的不鏽鋼片敲敲打打,做些野營燒水罐(Billy-can)、水桶和馬克杯等等。固定鐵片的不是釘子,也不是膠水,而是鉚釘。只不過,鉚釘和洋鐵一樣,也已經買不到了。柯林斯用的鉚釘,也都是他自己製作的。
柯林斯來自奧法利郡(Co.Offaly)伊頓德里(Edenderry)的一個愛爾蘭「吉普賽人」家庭。打洋鐵是他們的家傳手藝。從小,柯林斯就看著父親製作各種洋鐵器具,母親再拿著這些器具與愛爾蘭中部各地的農民換錢或食物。
說起那段時間,柯林斯的懷念溢於言表。「我每天都在父親身邊,看著他,我14歲的時候也學會了(打洋鐵)。他沒了鉚釘的時候我就給他做……農民需要我們,我們也需要農民。」「農民還會僱我們幫忙。刨土豆拔甜菜。或者夏天的時候割草皮(舊時愛爾蘭人從濕地上割草用來燒火取暖),那是我過得最好的日子。」
為了讓4個孩子上學,柯林斯和妻子1972年搬到都柏林。他相信,除他以外,愛爾蘭的洋鐵匠只剩下另外一位——同樣住在都柏林、七十多歲的湯姆‧麥克唐納。
柯林斯說:「我父親和爺爺都是鐵匠,但這一行快消失了。我現在70歲,湯姆也一樣。我們是最後的洋鐵匠了。今天的孩子對這行毫無興趣。要是你能靠這個做出些名堂(足以謀生),也許會有人願意做。但是不行。」「有時我去愛爾蘭古董舊物市場能賣掉幾件作品。(打洋鐵)能被認定成一門工藝是件好事,只是誰會去做呢?」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一部分。此次被列入名錄的愛爾蘭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包括愛爾蘭肘風笛、板棍球、愛爾蘭豎琴、巴倫越冬習俗、愛爾蘭鉤織花邊、科夫(聖柯爾曼主座教堂)鐘琴演奏、愛爾蘭純種狗培育、獵鷹訓練藝術與實踐、蒙特莫里克刺繡、編籃子以及捕魚、造(愛爾蘭木)船等。#
責任編輯: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