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風電工程 全民學習之旅才剛開始
【大紀元2019年07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陳志達專題報導)台灣離岸風電開發計畫推動的最大變數—沃旭能源是否繼續投資一案,今年4月30日底定,上千億的工程或融資5月開始加速執行。整個涉及各產業、學界、政府部門與民眾的20年「風電學習之旅」,現在才剛剛開始。
一度因台灣經濟部調降2019年購售電每度金額、以及彰化縣政府同意函問題,而在2019年1月暫停「已動工」合約的離岸風電開發商沃旭能源,在3個月內多次與能源局、工業局、產業公協會等單位溝通,並獲准通過「產業關聯執行方案」之後,公司董事會在4月30日確定要繼續投資,整個台灣離岸風電開發推動的最大變數,終於底定。接下來主要就是加快與合作供應商執行工程進度,及後續與地方政府、電力公司等關聯單位配合協調的細部問題。
開發商具國際經驗 但在地執行有理解差異
沃旭能源是那斯達克哥本哈根證交所掛牌上市公司(代號ORSTED),丹麥政府持股50.1%,有超過6,000名員工,是全球離岸風電領頭廠商,世界各地有26個風場在執行運作,具有豐富人才與經驗。經過約3年遴選與競標,分別取得「大彰化離岸風電計畫」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座場址的獨家開發權,預計總資本支出約達台幣1650億元。
這四座外海場址離岸約35至60公里,預計2021年完成東南、西南場址發電900MW,2025年完成東北、西北場址920MW,共計1820MW(=1.8GW),將近台灣2025年離岸風場總發電目標5.5GW的1/3 (註︰電量單位MW是百萬瓦,GW是10億瓦) 。因為距2021年完工大約僅剩2年,沃旭能源無論是在融資計畫、供應商、人才招募訓練與培育、與地方官民溝通互動等,都具有相當指標作用。
由於台灣尚無離岸風電的開發案例,政府希望開發後能建立起離岸風電產業。但相較於丹麥、英國、德國花了約15年時間,台灣要在推動不到10年的2025年,達到很多項「理想」的產業在地化目標,可預見實務執行上會出現不少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能否完成合約,牽涉的各方時間與利益都在拉扯。
譬如,經濟部到4月中仍未通過沃旭能源提出的「產業關聯執行方案」,主因是有幾個項目採購未能達到 100% 國產化,像是離岸風機的水下基礎及基樁。沃旭請本地供應商開具證明無剩餘產能可供應的文件,再由風電協會、鋼鐵協會等協助證明採購量不足是國內業者無法如期供應,不可歸責於沃旭,之後才能進一步審查。最後沃旭再提出6,000 萬元成立「離岸風電產業輔導基金」,由第三方平台輔導次級廠商,使其能通過進入供應鏈的基本門檻,當作國產化替代方案,經濟部才通過審查。
「我們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先完成2021年第一階段計畫,創造出成功的故事。」沃旭能源亞太區政策事務及企業傳播總監汪欣潔表達了「讓事實來說話」的務實態度,在事實基礎上進行溝通,才能找出進一步共識。
持續擴大在地溝通 起頭難仍需前行
風機產業在台灣仍是剛萌芽的新領域,各方面開頭都需要時間磨合。去年沃旭提供給全國大專院校的綠能獎學金,大學生最高25萬、博士生最高到35萬元,但都沒人申請。經過一年來各種講座、與教授溝通、高階技術人員到大學客座教學之後,才開始陸續有申請者接受面試。
「我們新的優化管理技術使用的經驗,來聽過說明的專業人員都很驚艷。」汪欣潔說,沃旭有豐富且頂尖的技術與培育人才經驗,台灣學界教授們一般還不清楚。即將與彰師大工學院合作建置的百萬瓦儲能設備研究中心,未來也會把成果提供產業界運用。
由於外海與近岸風場的風機營運維護條件不同,汪欣潔表示,未來包括運送船隻大小、維修技術訓練、人員工作安排等人才,「都必須自己長期培養」。沃旭能源與彰化的大葉大學合作的學徒制學程,就融入了各種未來風場實務需要的控管觀念、維修訓練、直升機作業配合等等,畢業後投入職場的人才,都將是百萬年薪,而且會很搶手。
另一家開發商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簡稱CIP),彰化推動辦公室秘書長戴瑞文也提到他們與地方溝通需要長期耐心的雷同經驗︰「民眾會有對於風機運轉的顧慮,包括聲音會不會影響生活、有無公共危險等等。雖然風場場址與工程施作都是在外海,不會影響一般民眾,但民眾有不理解的,就是需要溝通說明。」
戴瑞文帶領團隊,結合鄉公所,幾個月來陸續在彰化沿海六鄉鎮進行離岸風電的宣導,從一般民眾能感受到的,「秋冬季時綠能供電能減少空汙帶給民眾痛苦」的點切入說明,從互動問答中逐漸互相理解。當然過程中受邀扮演地方活動、節慶或急難資助者角色,也是在所難免。
CIP的風場是在航道內,約離岸10-15公里,2021年要完成100MW併網,2023年完成452MW,2024年48MW,對於與漁民、漁會的溝通更密切直接。
戴瑞文談到溝通內容包括︰短中長期的補償、影響到漁獲(烏魚抓捕)的補償、漁民的轉型或轉業、3-5年建置期中雇用漁民執行警戒船作業、未來營運維護時運輸船需求、輪機長與船員的訓練等等,都是很具體而實質的交涉對談。
結合民間資源 尋求更多雙贏可能
如何與地方企業或資源結合互利,也是各開發商正積極投入的事項。另一個彰化沿海「海龍離岸風電計畫」開發商,近期除了與王功蚵藝文化協會合辦過2場海岸淨灘活動之外,在六月底也與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預計共同完善整個開發過程醫療安全支援、人員健康促進。
「海龍離岸風電計畫」是由新加坡玉山能源、加拿大北陸能源發展公司合資推動,預計 2024 年完成300MW,2025 年完工744MW風場建設計畫,總投資金額超過新台幣1,500億元。計劃總監陳聰華談到,未來會與在地企業合作的,還包括資通訊、消防設備、營建工程、大專院校人才培育等等,希望與在地團隊及供應商多結合,成為彼此堅強後盾,互利成長。
陳聰華認為「溝通」與「能源觀念」的教育,是海龍團隊將長期投入的重點,因為的確有非常多人是不知道「到底離岸風電是在做甚麼」﹖如果資訊充分被理解,一般人都是能接受的。在與地方合辦的歷次活動中,海龍團隊的外籍人員也都積極參與,目的就是增加彼此的理解。
陳聰華表示,六月中八家離岸風電開發商攜手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成立的「離岸風電產業協會」,就是一個能夠更有力而廣泛與各界溝通的平台。海龍計劃團隊除了會支持在地援助弱勢的計畫之外,如果與地方政府、NGO團體或學術研究單位合作,能夠更有力的、以新技術或方法來協助解決沿岸居民的難題,他們也樂於來嘗試。
與地方政府的互動
在談及與彰化縣政府目前是否有具體的合作事項,幾家開發商在地辦公室人員都談得很保留,共同說法是︰「可能是我們做得還不夠,還要再繼續努力。」「持續溝通中」、「我們就實際的在地方多做一些,消息總會傳過去,知道我們有心要做好。」
記者曾提出採訪大綱請教彰化縣政府經濟暨能源發展處,有沒有哪些事項是開發商曾主動提及合辦,或縣政府有無想與開發商的睦鄰措施合作的施政議題時,得到的回應是︰「那是開發商權責,不便表示意見」、「我們都有從媒體報導中得知開發商舉辦了哪些活動。」
彰化外海執行的離岸風電計畫,從施工到完成後的營運維護,可能延續20年,對地方的影響將是深遠而全面的。整個計畫既已簽約執行,目前看來是不會停止的。採取甚麼樣的態度互動,能否借力使力,怎樣對民眾最有幫助﹖「面對問題、說清楚」,應該是比較容易獲得成果的選擇。
責任編輯: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