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向內探尋:傳統藝術的心靈甘泉,

達·芬奇與「溫柔」的力量

文/Sharon Kilarski 舒原 譯
font print 人氣: 156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天才」這個詞就其原義來說,是形容生命在心靈乃至更高力量指引下,展現超常的心智與創造力。假使說達·芬奇有那麼一件作品宛如一曲「天才」頌歌,那就是他的炭筆素描《聖母子、聖安妮和施洗者聖約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and St John the Baptist)。

關於這幅畫的創作年代,學界說法不一:有人說作於1499—1500年間,有人認爲要晚至1506—1508年,還有人只能認定是創作於這兩個年代之間。

這幅素描並不是典型的「草圖」,草圖通常是繪畫或壁畫的紙樣,線條邊沿會刺上小孔,並撒上炭粉,以便將圖樣轉移到畫布或牆面。這幅畫上並沒有針孔,由此看來,達·芬奇可能是將它畫成一件正式作品。

這幅素描的主題與他的油畫《聖母瑪利亞和聖嬰與聖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現藏盧浮宮)很接近。不過在油畫裡,小施洗約翰並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場面是,蹣跚學步的耶穌正和一隻羔羊玩耍,象徵祂註定成為「獻祭羔羊」,要為世人贖罪。

列奧納多·達·芬奇的《聖母瑪利亞和聖嬰與聖安妮》,法國盧浮宮藏。(公有領域)

貝納迪諾·盧伊尼(Bernardino Luini)也是盛期文藝復興的名家,據說當過達·芬奇的助手。盧伊尼的畫作《聖家族與聖安妮和小施洗約翰》(Holy Family With Saint Anne and the Infant John the Baptist),必定是以達·芬奇這幅素描為藍本創作的,但也增加了一個人物——耶穌的父親聖約瑟夫。

貝納迪諾·盧伊尼(Bernardino Luini),《聖家族與聖安妮和小施洗約翰》(Holy Family With Saint Anne and the Infant John the Baptist),約1503年作,米蘭盎博羅削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代代傳遞的母愛

在《聖母子、聖安妮和施洗者聖約翰》這幅素描中,達·芬奇通過將幾個人物設置為近乎靜止的姿態,表達了豐富的意涵:畫作展現了連綿傳遞的母愛,沒有什麼比孩子坐在媽媽膝頭更適合表現母子親情了。

一代又一代,母親們將孩子擁在膝頭,直至將他們送入廣大的世界、送上人生的旅程。兩位母親中,形體較大、較有實在感的是聖安妮,她擁著成年的瑪利亞,而瑪利亞自己也是一位母親。

聖母抱著自己的孩子,小寶貝向前伸出手去,幾乎要爬出媽媽懷抱,預演與施洗約翰的會面。

人物的緊密組合,特別是三代人——安妮、瑪利亞和耶穌,清楚地展現了他們的親情,而他們的神情更是如此。我們的目光先是追隨聖安妮,她慈愛地注視著女兒,後者又凝視著自己的兒子。

找回「溫柔」

總體而言,讓我凝神屏息的正是瑪利亞的面孔。人間可有一張面孔,如此的甜美、沉靜、純真而又慈悲?注視越久,我就越深刻地感到,這些品格在畫中已成為永恆。

瑪利亞是女性美德的典範,女德包含溫柔、謙卑、尊重與養成;長久以來,她一直是「溫柔」的一種象徵。聖誕頌歌《平安夜》(Silent Night)的歌詞中,「tender and mild」即是「溫柔、溫和」之意。

雖然溫柔謙卑(meekness)可能意味著順從,但它的同義詞也包括耐心、堅忍,甚至有長期承受痛苦之意。

當過媽媽的人都知道,耐心至關重要。除非孩子變得驕橫,我們通常不會想到做母親也要伴隨長期痛苦。

然而,難道不是這樣嗎?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即便孩子已不再是嬰幼兒,母親可能還是要忍受他們的痛苦,無論是被貓抓、沒考好、失戀,還是化療。孩子面臨的每一個考驗,某種程度上也都是對母親的考驗。

要承擔這一切,得有一顆多麼強大的心?瑪利亞優雅地服從一種更高力量,她的寬容堅忍,讓我們看到了她的智慧。溫柔的背後,是強有力的品格。

達·芬奇的畫作正好表達出這一點。從新觀察瑪利亞和安妮,我們看到兩個女子的溫順並不是軟弱。無論她們的表情多麼柔和,其中都蘊蓄了巨大力量:她們的雙腿不僅僅是強壯,膝部也很堅實,可以承托這世界的重量。

列奧納多·達·芬奇,《聖母子、聖安妮和施洗者聖約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and St John the Baptist),炭筆畫,作於1499—1500年,現藏英國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公有領域)

當然,這不止是一幅關於母子的畫作。他們都是《聖經》人物,而且畫中聖安妮的食指還指向上蒼。

普照的慈光

達芬奇僅運用白色粉筆,就在聖瑪利亞和小基督頭部,以及瑪利亞頭部周圍營造出柔和的光芒,這光芒似乎是自內而外散發出來。

母子倆的面部都是以四分之三側面繪製的。與他們兩兩相對的是安妮和小約翰,他們面部的陰影濃重些,可能大師想體現他們的精神層次不及聖母子。

小耶穌似乎正扭轉身體脫離瑪利亞的懷抱,她則耐心看著兒子賜福於約翰——聖約翰有一天會給耶穌施洗,將他送上救世主的旅程。

總體來看,從安妮、瑪利亞到耶穌、約翰,形成了一條視覺弧線,這是「人間之愛」與「神之慈憐」相會的圖景,耶穌對約翰的賜福,就代表這悲憫超越家庭灑向世界。

力量與慈悲

在這充滿親情的場景中,安妮指向天國的手指像是有點不合時宜。當她凝視自己的女兒時,為何手指在告訴我們其它的事情?這似乎與天倫之樂、與神的慈悲都沒有關係?

在我看來,達·芬奇在展示一條精神上自我完善之路。她的手指指向天國,是因為我們。

這幅畫想要說些什麼呢?首先,我們當然可以理解,安妮和瑪利亞所代表的不僅是母親——不只母親能同情孩子的痛苦,父親也能;進一步說,同情和慈悲他人的能力不限於父母。

每個人在生命旅程中都要面對困苦、疾病與死亡,在這點上,全人類是一家。正如所有傳統修煉方法提示的,在共同渡過艱難人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慈悲地對待彼此。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忍辱、不把他人過錯放在心上,並且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慈悲無異於為他人忍苦,達·芬奇的繪畫將此表達得多麼好!當我們向自己的內心尋求,來加強忍耐力的時候,我們就會獲得昇華,並且祥和寧靜地安居在那個境界。@*

點閱向內探尋:傳統藝術的心靈甘泉」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一位博學者。除了畫壇巨匠,他也是雕刻家、建築師、音樂家、數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製圖師、植物學家和作家,然而,您可知道,他也是一位善與學徒合作的老師?
  • 當庫克爵士1958年將家藏的古畫以45英鎊售出時,他認為這只是一幅門生之作而已,即便是達·芬奇的門生,也未以為意。近日的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這幅被鑑定為大師本人真跡的畫,拍出4.5億美元天價,成為史上最貴藝術品。
  • 達芬奇,《聖母子與聖安娜》(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作於1510—1513年,168×130公分,法國巴黎盧浮宮藏。(公有領域)
    聖家族題材的繪畫傳統上多描繪耶穌的神性,而達芬奇卻表現人間家庭的天倫之情,並以極其細緻精微的筆法來歌頌神的不朽,使畫面洋溢著不可言喻的神聖光輝。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霍爾班以肖像畫聞名於後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藝復興畫家,霍爾班是以宗教題材開始他的職業生涯的。霍爾班在巴賽爾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畫,這些早期作品顯示出來自丟勒、格呂內瓦爾德和巴爾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國畫家的影響。
  •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與窗扉邊的男子肖像》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整個歐洲藝術的里程碑。在意大利肖像畫領域裡,它擁有好幾個第一:第一幅意大利雙人肖像畫、第一幅描繪室內場景的肖像人物,也是第一幅背景是風景的繪畫風格。
  •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