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漸凍症新突破 微型RNA可評估發病風險

人氣: 5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9年06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漸凍症解凍新突破。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陳俊安研究團隊發現,微型核糖核酸mir-17~92在四肢運動神經元表現量特別高,卻在漸凍症小鼠發病前顯著減少。陳俊安4日表示,mir-17~92可望用於評估漸凍症發病風險,也有潛力作為以基因治療漸凍症的標靶藥物,預估10年內可發展出新藥。

漸凍症學名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好發於50歲以上。陳俊安指出,漸凍症20%到25%是由說話跟吞嚥困難開始,但大部分病人是因為四肢肌肉無力才察覺到症狀。台灣約有800到1,000位漸凍症患者,每年大約有450位新病患被診治出來,只有10%有家族遺傳史,90%發病原因不清楚,發病後平均壽命約2~5年。

研究團隊發現的漸凍症轉機,奠基於陳俊安2015年基礎研究成果。陳俊安說,2015年研究發現,正常小鼠胚胎的mir-17~92大量表現於中樞神經系統中,會抑制下游幾個基因(其中最重要是PTEN)不會被活化,還有控制一些酵素,讓運動神經元可以正常運作。不過,當小鼠胚胎運動神經元失去mir-17~92時,會導致PTEN被酵素催化,讓原本應該在運動神經元細胞質的PTEN進入細胞核中,造成運動神經元死亡。

中研院指出,這次新研究為驗證mir-17~92是否也在漸凍症的運動神經元退化上扮演關鍵角色,研究團隊採用多種生物模式系統做病理驗證,包括小雞胚胎、SOD1G93A 漸凍症小鼠以及其幹細胞分化的運動神經元、漸凍症患者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所衍生的運動神經元(iPSC~MNs)等,觀察mir-17~92的作用與表現後,均得到一致的結果。

陳俊安說,新研究有兩項大突破,一是在漸凍症發病、運動神經元退化前,小RNA mir-17~92表現量明顯下降,未來可作為預測漸凍症發病的生物標記,PTEN進入運動神經元細胞核中,也可作為預測可能發病的重要機轉。一是針對mir-17~92進行基因治療,漸凍症小鼠的生命,可從140天、45天左右,延長到將近175到180天,mir-17~92也有可能作為以基因治療漸凍症的標靶藥物。

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陳俊安表示,研究團隊採用SOD1漸凍症小鼠與漸凍症患者血球細胞進行研究,對於90%不知病因的漸凍症,mir-17~92的預測能力與治療效果,是否跟SOD1一樣好,將是團隊未來努力方向。

美國核准Riluzole、Nuedexta、Radicava三種漸凍症藥物,台灣只核准Riluzole上市。陳俊安說,目前正在申請世界各國專利,也與藥廠洽談中,還需要更多臨床動物和人類細胞實驗,才能正式進入臨床應用,預估10年內可開發出新藥。另外,諾華上週剛宣布脊髓肌肉萎縮症基因療法,但治療費用高達210萬美元,過於偏高,小RNA治療或許可提供一個更好的標靶藥物途徑。

責任編輯:文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