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三藩叛亂 康熙坐鎮京師 運籌帷幄

文/洪熙
《康熙南巡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60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康熙皇帝智除鰲拜以後,開始考慮另一件大事,撤除「三藩」。「藩」指的是朝廷所封功勛大臣的屬地。「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其中,吳三桂鎮守雲貴、四川;耿精忠鎮守福建;尚可喜鎮守廣東。

三藩暴斂 侵奪民利

這三個藩王,各自擁兵自重。吳三桂招收李自成、張獻忠殘部,皆是勇健善鬥之輩。吳藩部下殺人越貨,毫無畏忌。雲貴一帶發生的訴訟案,其中命案、盜竊案,吳藩涉案將吏就占了一大半。

明朝時期,黔國公沐氏世代鎮守雲南,沐家有700頃莊田,全被吳三桂獨自霸占,作為自己的藩莊。吳三桂強征邊關貿易賦稅,壟斷鹽業財利,開採金礦銅礦,壟斷礦產財利,鑄造武器和錢幣。為了控制商人財富,他貸出大量錢物給富商,稱之為「藩本」。凡是藩地的文武將吏,都由他一人擅自決定。而且朝廷不得干預藩地政務,吳三桂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

尚可喜與耿精忠同駐廣東三十多年,「凡米穀、魚鹽、芻茭、布帛之屬,市儈侵漁,利歸王府,小民朘削」。後來耿精忠移藩福建,尚藩獨霸廣東,更是肆無忌憚地遍搜厚利,密派爪牙心腹,橫徵暴斂,奪民間產業。耿藩在福建吞併田土,橫征鹽課,勒索銀米,經過盤剝,百姓終年所得不到原来收入的十分之一。

蓄謀異志 釀成國患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聖祖派遣侍衛吳丹、塞扈立前往雲貴,犒勞吳三桂,並賜予他不少珍品,同時也派使者恩賜尚可喜。尚可喜考慮到自己年邁體衰,上疏朝廷請求撤藩。靖南王耿精忠也上疏撤藩。七月,吳三桂也請求撤藩,但他並非真心實意,而是探測朝廷旨意。

此前,康熙皇帝慎重審察三藩,見藩王擁兵自重,盤剝民利,已成國患。當他收到吳三桂的奏書後,交由議政王大臣會同戶部、兵部商議。諸王大臣認為吳三桂上疏並非真意,若下令撤藩,必然導致紛爭,所以不便撤藩。另有大臣認為,苗、蠻已經平定,吳三桂不宜久鎮藩地,可以派遣滿洲官兵戌守雲南。

康熙皇帝說:「吳三桂蓄謀異志已久,撤藩他會反,不撤藩他也會反。不如今日先發制人,或許還能加以制約。」於是,聖祖答應了吳三桂等人的撤藩請求,並下諭如果要用滿洲兵將,仍然要等到吳三桂奏請之後,才予以派遣軍師。

吳三桂當初上疏,曾暗自揣測,朝廷希望他長久鎮守藩地,一定不會答應他的撤藩請求。所以,九月,朝廷使者來到藩地傳達聖諭,吳三桂大失所望。他先是誅殺朝廷巡撫硃國治,隨後號召藩地諸將舉兵反叛,下令部將蓄髮,改穿衣冠,公開反清。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僭越稱帝,任命百官,冊封皇后、皇太孫,鑄造錢幣「昭武通寶」「利用通寶」。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肆意出兵攻陷各州。

吳三桂叛清之後,耿精忠大舉反旗,遂即響應,並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同樣下令藩地部將「蓄髮,易衣冠」,並私鑄錢幣曰「裕民通寶」。耿精忠母親周氏,極力阻止兒子「勿要反叛」,但他不聽,周氏悲憤而死。

平西王吳三桂(中)與親兵。(公有領域)

臨終抱憾 哀哉平南王

三藩之中,平南王尚可喜堅持抵制反叛,但其子尚之信卻是響應叛亂。尚之信曾領康熙之命,輔佐藩地軍事,承襲爵位。但他酗酒嗜殺,暴戾成性,與尚可喜多有衝突,於是另建府邸居住,擅自發號施令。

康熙十五年(1676年)尚之信公開反叛清廷,尚可喜得知消息,一時悲憤欲要懸梁自盡,幸被家人救了下來,但還是在同年十月去世。

尚可喜臨終之前,原本一直昏迷不醒,去世當天,他忽然睜開眼,對家人說:「我一生受三朝隆恩,然而時勢至此,不能殺賊,死有餘辜。」他令兒子取出皇太極賜予的冠服,穿戴嚴整後,又令家人扶他起來,向著清廷所在的北方叩頭謝恩。他說:「我死之後,一定要將棺柩送回海城安葬。倘若我魂魄有知,仍會侍奉先帝。」話音剛落,就去世了。康熙皇帝聞訊深悼,賜其諡號「敬」。

這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1673-1681),始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結束,前後長達八年。

三藩兵亂,波及大清十多個省(至康熙七年,漢地共有十八個省),幾乎動搖大清社稷根基,引起滿朝文武、天下百姓震驚。一時之間,民心沸騰,惶恐不安。康熙帝坐鎮京師,運籌帷幄,在許多事情上表現出過人才智,非凡氣度。

荷蘭旅行家約翰·尼霍夫所繪的尚可喜畫像。(公有領域)

不卸責於他人

吳三桂等人叛變之前,一天,康熙帝和幾位議政大臣商議削藩之事。有的大臣說應當撤藩,也有的人不主張撤除。但就當時的形勢看,朝廷下令撤藩,吳三桂等人將會叛亂;不撤藩,也會叛。於是,康熙帝定下撤藩決議。

吳三桂等人以此為藉口,發動叛亂。當消息傳到朝中,大學士索額圖(1636年─1703年)上奏,提議將此前提議撤藩的大臣以國法論處。康熙皇帝沒有同意,認為朝廷議事之時,事實上是他自己主張撤藩。三藩公開與朝廷對立,導致事態嚴峻,這不是眾臣的錯,怎麼能歸罪於他人?

當時,在朝廷上的諸位大臣聽到康熙皇帝的旨意,無不感激。

多年以後,雍正回憶起康熙帝的教誨,記錄了聖祖當時說的一句話:「朕從來不把任何事情的過失委罪於他人,更何況是軍國大事,怎能把過失推卸給諸位大臣?」

帝無過失 仍納良言

為防止京畿一帶也發生叛亂之事,康熙皇帝沒有御駕親征,而是坐鎮京師,與議政大臣商討對策,發布系列卓有成效的詔令,安頓民心,對各省總督、漢軍將領施以寬懷德政。

清軍出征平藩,接連傳來捷報。只有一次,在永興之戰中,清軍被圍攻。由於情況危急,消息傳遞艱難,那幾天康熙皇帝憂心忡忡。

一天,眾臣進宮商議軍機要事,眾臣奏報完畢後,紛紛退下了,只有都統畢立克圖單獨留了下來。他對康熙帝說:「這幾天,臣觀察陛下龍顏,稍帶著憂慮之色。皇上,您想一想,我朝滿洲兵將如果五百人合為一隊,衝鋒陷陣,誰能抵擋?不出幾日,永興軍師必會傳來捷報。難道陛下不了解當年太祖、太宗用兵情況嗎?但凡軍旅之事,臣從未見過他們皺一次眉頭。皇上,如果您這樣憂心不已,不就是懦弱膽怯,這可就趕不上太祖、太宗了!您何必為此憂心呢。」

康熙帝認為他說的很對,當下釋懷。果然,不出幾日,捷報傳來。康熙帝教育皇子時曾說,他從來不敢輕視他人,說對方無知。

面臨尋釁 鎮定自若

吳三桂反叛,消息傳到京師,次日京城有一人叫楊起隆,此人自稱「朱三太子」,暗自率領一些八旗奴僕四處縱火,尋釁滋事,最終被都統圖海、祖承烈等迅速平定。楊起隆突圍潛逃,其黨羽數十人被抓。民心惶惶,很多人想逃往西山。為安定民心,康熙帝發布上諭,只處死叛亂者,赦免犯人的全部家屬,勿要驚擾百姓。康熙帝懷仁施恩,迅速穩定了京師形勢。

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察哈爾部首領布爾尼(1654年-1675年)聽聞吳三桂攻占了江南六省,加之清軍主力南下平叛,於是布爾尼聯合乃蠻部布魯特兄弟起兵,響應吳三桂,威脅清廷後方。

當時局面,清廷已經沒有兵力可調,大學士圖海只能憑藉孝莊太后的威望招募八旗家丁數萬人,抵抗察哈爾部。

康熙皇帝處理軍務,每天從早忙到晚,但仍以悠閒輕鬆的神態示人,並且每天都到景山騎馬、射箭。

北京景山涼亭和白塔,取自《甘博的攝影集》。(公有領域)

當時,滿洲八旗兵丁全部離開京師,留下的人都是老弱病殘者,北京「宿衛盡空」。於是,有些不法之徒唯恐天下不亂,在景山路旁扔下一些文告,揚言:「如今有『三藩』之孽以及蒙古察哈爾叛亂,各路大軍忙於征討。在此危機之時,陛下為什麼還有心思每天到景山遊玩呢?」

對這些尋釁之事,康熙皇帝置之不理,就像沒看見、沒聽見一樣。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平定「三藩」之亂,並剿除了察哈爾叛亂。

事後,康熙帝回憶起平定三藩之亂經歷的種種艱難,說道:「當時,如果朕稍稍表現出驚疑、恐懼之意,那麼人心就會動搖,或許會發生一些難以預料的意外之事。」

南方、西南方有三藩叛亂,北方有蒙古察哈爾之亂,年輕的康熙皇帝鎮定自若,掌控大局,以決勝千里之外的決絕意志,力保大清社稷,沒有使叛軍動搖社稷根基。

在社稷危難,民心恐慌之時,康熙帝頻下詔令,曉諭臣工與百姓。下令將士攻城後,禁止殺戮搶劫,免去藩地賦稅,招集流亡百姓。康熙十七年,清聖祖考慮到諸軍將士長年在外征戰,不畏嚴寒酷暑,極為勞苦,於是下詔兵部,審查軍中,凡將士所欠債務,全部由官府代為償還;凡是戰死或受傷的將士,均由官府撫恤其家。

平定三藩,整個過程驚心動魄,稍有不慎,大清江山就會滿盤崩裂。期間,年輕的康熙皇帝擔負了巨大的壓力。他經歷了皇后去世的悲慟,繁重的軍國要務,以及嚴重的京師大旱,是他親自一步一禱前往天壇,以精誠感動上天,降下大雨。

康熙皇帝遇事不驚,坐鎮京師,防患於未然;不推卸責任,委罪於他人;被臣子勸諫,他能當即改過;寬仁為懷撫恤將士,勤政為國,安撫天下子民。在許多事情上,康熙皇帝表現出的帝範帝德,兼善天下的胸懷,足以垂範後世千秋。@*#

平三藩後中原以及周邊地區形勢(1689年)。(Kallgan/Wikimedia Commons)

參考資料:
《清史稿·聖祖本紀一》卷六
《清史稿·尚可喜傳》卷二百三十四
《清史稿·李興元傳》卷二百五十三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
《庭聞錄》卷四《開藩專制》
《八旗通志·尚可喜傳》(初集)卷一百八十三
《福建通志》卷七十
《廣東通志》
《庭訓格言》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康熙皇帝倡導尊德崇道,實行仁政德治,他說:「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繫也。……道統在是,治統亦在是矣。」他言傳身教,嚴於律己,堪稱內聖外王的典範。
  • 康熙皇帝吸收了中華多民族的文化,以及西方國家的文化。他一方面承傳了悠久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又敢於吸收新的技術,達到了當時最高的文化素養。
  • 由於康熙年幼,順治皇帝在年幼的時候又長年受到宗室大臣多爾袞的壓迫,為了不讓兒子走自己的老路,他便在異姓大臣中選取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與鰲拜作為輔政大臣,輔佐康熙皇帝。
  • 南士進京趕考,但是沒有考中,他收拾一番,準備回家。當天夜晚,忽然聽到一陣敲門聲。士子開門,看到幾名健壯的護衛陪著一位富翁,對方說:「久聞先生的道德文章,令人敬仰敬佩。我有一個孩子,希望託付給先生教導。」
  • 康熙命議政王等人審查鰲拜罪行。康親王傑書等會讞後,列出鰲拜三十條大罪,判其死刑。康熙帝念其是先皇功勳舊臣,且為國效力時日長久,不忍心誅殺,將死刑改為革職拘禁,籍沒家產。十六歲的康熙帝兵不血刃,就為大清解除了這一巨大的社稷毒瘤。
  • 宴請天下老人,踐行孝德,始於康熙帝。在中國古代,認為長壽是五福之先。因長壽不易,所以古時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
  • 齊王逃回長安後,唐高祖李淵第一時間得知了劉武周進犯的實力,誤以為唐軍不敵武周大軍,於是下令永安王李孝基,和陝州總管于筠、內史侍郎唐儉等人,聯合助剿呂崇茂,同時發出一道敕令,命關中守將,嚴行堵御,所有河東一帶,暫行棄置。
  • 隋朝末年,劉武周割據一方,自稱皇帝,定國號大漢,是大唐的一大勁敵。劉武周為與大唐爭雄,屢次進攻幷州。齊王李元吉作戰的能力,遠遠比不上他的哥哥李世民。唐高祖李淵便給齊王添了一個行軍總管裴寂,原本希望老成練達的裴寂,能幫著出謀劃策,決勝千里。不料,裴寂出征竟也一敗塗地,反而使唐軍失去了晉州以北的全部城鎮。
  • 說唐高祖即已定都長安,但天下還未一統,群雄割據地方。李淵稱帝,傳檄天下。長安就成了豪雄率先攻打的目標。隴西薛舉想趁著李淵帝位還沒坐穩,就趁機出兵,攻打長安。薛舉雄踞隴西,擁兵十幾萬,聲勢頗為強盛,是李唐的一大勁敵。
  • 李世民與平陽公主率領的大軍集結,兩下會師,共計二十多萬兵將。李世民治軍嚴明,大軍雖眾,但行軍時隊伍並不凌亂,整齊畫一,軍容氣象自帶威儀。凡經煬帝行宮園苑,悉數罷免守官,並釋放宮女回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