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玄奘取經】之四:東歸大唐 譯經千卷

文/秦順天
伊水東岸的玄奘塑像。(江上清風1961年/Wikimedia Commons)
font print 人氣: 3471
【字號】    
   標籤: tags: , , ,

玄奘法師的弟子曾回憶說:玄奘法師身高七尺多,膚色紅白,眉目清朗,端嚴若神;他聲音清亮,言談雅致,與人相處應對,即使一坐半天,身體也不會歪斜搖動。走路時,法師儀態從容,目視前方,從不左顧右盼……

高接遠迎的東歸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玄奘抵達甘肅敦煌,他致信唐太宗,報告自己「私往天竺」,請求回國。七個月後,太宗言辭熱情地回信了:「可即速來,與朕相見。」

因太宗當時在洛陽宮,就敕令西京留守房玄齡,遣官奉迎玄奘入弘福寺,一切費用由朝廷供給。

長安城萬人空巷,沿路排成了長達十里的歡迎隊伍,人們爭前恐後,爭睹這位歷經千難萬險的僧人。在房玄齡的陪同下,玄奘法師從西部都亭驛緩緩步入弘福寺。十七年前,他棲棲遑遑離開長安,沒想到,回來時受到高接遠迎,盛況空前。

位於西安大雁塔前的玄奘雕像。(公有領域)

在長安朱雀大街南端,陳列出玄奘從印度用二十匹馬馱回來的佛經,520夾共657部、如來肉身舍利150粒,以及金、銀等佛像七尊。僧尼隨行護送,各色儀仗莊嚴隆重,香煙繚繞,散花供養,梵樂偈贊不絕。競相瞻仰的百姓、士人和官吏集聚如雲,十分擁擠。為避免踩踏事件,官府通知大家就地燒香散花,不可移動。

當日,天空中出現七彩祥雲,宛轉盤旋在佛經的正上方,方圓幾里,迎送至弘福寺。

唐太宗與玄奘的第一次見面

太宗李世民九歲時,患目疾,父親李淵為此曾親自到長安草堂寺,拜佛以求保佑。後李世民果真疾愈,李淵就造了一尊石佛,送入寺內供奉。兒時的這段經歷,使李世民念念不忘,他曾親自撰詩,讚頌草堂寺祖師鳩摩羅什,登基就位之前,他和佛教僧侶也交往密切。

繼位後,太宗李世民立即宣布廢止限制佛教發展的詔令,開始「度僧立寺,廣事弘持」,大力振興佛教。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太宗召玄奘入宮。見到玄奘,太宗隨即起身恭迎,極為殷勤,賜坐說:「法師要西行求法,為什麼不事先告訴我啊?」

玄奘謝罪道:「當初確實再三表奏,因為誠願微淺,沒有得到准許。求法心切,只好不顧國法,擅自出關。專擅之罪,深感慚愧。」

太宗安慰說:「法師是出家人,已與塵俗脫離,更何況冒生命危險,志在普度眾生,令朕非常欽佩,以後就不必再將此事放在心上了。」

接著,太宗又一一詢問西域風土民情、政教法令,玄奘法師隨問作答,條理分明,記憶清晰。

太宗非常高興,說:「從前苻堅說釋道安是法器,無人不崇敬。我看法師您言辭典雅、風節貞謹,遠超古人啊!」

太宗見玄奘法師的器度見識有公卿之才,就勸他還俗,輔政做官。玄奘法師辭謝說,讓自己還俗,有如水上之船,離開水到陸地,不但發揮不了作用,很快也會腐朽。因此他只想弘揚佛法,以報國恩,於是太宗便不再勉強。

太宗與玄奘法師相談甚契,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他們的談話從日出卯時開始,一直持續到酉時,夜色降臨,閉鼓方罷。

《大唐西域記》內頁。(公有領域)

一年後,玄奘法師奉詔撰述的《大唐西域記》完成了。這是由玄奘口述、辯機筆錄的一部歷史地理巨著,共12卷,介紹了玄奘所到的110個國家以及傳聞中的28個國家的真實情況,包括地理形勢、農業物產、國王宮室、軍事司法、宗教風俗等幾十方面的內容,還記載了很多佛教故事和傳說,價值不可估量。

《大唐西域記》也為印度歷史彌補了詳細史料。根據Indu的讀音,玄奘將「天竺」正名為「印度」,印度史的重建,玄奘法師功不可沒。

看了《大唐西域記》,太宗對玄奘法師更是讚揚有加,他再次請玄奘法師還俗,幫助自己治理國家。但玄奘念念不忘的,是從印度帶回來的600多部經書還沒有譯成漢文,他請求太宗支持翻譯佛經。

開設譯場

在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奉詔主持開設了國家譯場,一批最有學識的高僧,在玄奘帶領下一起從事經卷的整理翻譯。

貞觀十九年至二十二年,玄奘主持弘福寺譯場,翻譯工作有十道工序,設各類專職,分工明確。每天,玄奘對當天完成的任務都有安排,白天沒有完成的,晚上一定繼續完成。譯經結束,還要誦經拜佛,直至三更才睡,然後五更起床,繼續翻譯。

玄奘三藏翻譯佛經的場面。圖為大藏經《洪武南藏》之扉畫。(公有領域)

不到20年的時間,玄奘主持翻譯佛經1335卷,幾乎是每5天就翻譯出一卷,相當於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還多。

太宗親自為《瑜伽師地論》作序

貞觀二十二年,玄奘翻譯完成《瑜伽師地論》一百卷,送太宗詳覽。太宗看後,連讚「佛教廣大」,並承認自己以前對佛教的一些非議都是妄言。

太宗特別供養玄奘法師摩雲袈裟一件、剃刀一把。這件價值萬金的摩雲袈裟,可謂天衣無縫,繡製精妙,看不出針線縫製的痕跡,費時達數年之久。

太宗下令把新譯的《瑜伽師地論》複抄九本,流通全國,並親自為經書寫序,名「大唐三藏聖教序」,共七百八十一字。此篇聖教序說明了佛教東傳、奘師西遊的情形,讚譽玄奘法師為「法門之領袖」、 「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敕令將之貫於眾經之首。太子李治為經書寫了後記。

在慶福殿中,百官侍立,太宗獨賜玄奘法師上坐,使人對群臣宣讀聖教序。從此,朝廷眾臣紛紛讀經,佛法得到了空前弘揚。玄奘法師經常被留在宮中,太宗向他諮詢佛法。朝廷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宰相于志寧等,也都與玄奘法師交好,成為佛教信徒。

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玄奘法師入住新建的大慈恩寺翻經院譯經,慈恩寺譯場是唐代規模較大、設備周全、組織完善的欽定譯場。

在太宗的扶持下,佛教在大唐開始復甦,貞觀年間得到了極大弘揚,「天下僧尼,數盈十萬」,海內各寺達三千七百一十六所,氣象繁盛。

太宗由多次勸玄奘還俗輔佐朝廷,也逐漸轉變了觀念,對學佛出家更為尊重景仰,他曾歎曰:「出家者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

在御榻前為太宗講經

太宗自年少就征戰奔波,即位後又操勞國事,遠征遼東以來,精神氣力大不如前,受玄奘影響皈依三寶後,身心才得到調劑,對人間無常,也漸漸有所感悟。所以太宗對佛法就越加虔信。

玄奘不僅通達佛門奧義,對世事人情也非常圓容。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玄奘陪太宗在終南山的翠微宮同住,他們形影不離,談論佛教中有關生死之事。

在御榻前,玄奘為太宗講經,給了病重的皇帝很大的安慰。太宗去世前三天,玄奘完成了《心經》的翻譯,此書的第一個讀者就是太宗。

玄奘陪太宗走完了生命的最後進程,直到臨終之前,太宗仍和他談論佛法因果報應與輪迴,深以「相見之晚,沒有能力興扶佛事了」為嘆。

太宗病逝後,玄奘才隨著送葬靈樞返回長安。

大唐盛世,佛家思想傳播規模空前,官吏深信因果,廉潔奉公,百姓修心向善,民風淳樸,朝野上下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其時夜不閉戶,行旅不需帶食糧。

翻譯《大般若經》

659年秋天,六十歲的玄奘入住陝西銅川附近的玉華寺,專心翻譯《大般若經》。

《大般若經》內容繁浩,梵本原文就有二十萬頌。參譯的人一再請求效法鳩摩羅什,去繁從簡,著重意譯。

玄奘法師也想以刪節翻譯。但當天夜裡,他做了惡夢:夢中或經歷危險,孤獨無助,或遇猛虎追逐,不能脫身,非常恐怖。

玄奘悟到,佛經翻譯不可刪繁從簡,於是決定宣告採取廣譯。

宣告當晚,他就夢見,諸菩薩眉間放光明,照在自己身上,身心十分愉悅,又夢見自己持花執燈供養諸佛,還夢見自己升高座,為大眾說法,許多人圍繞著自己,讚頌行禮。

《大般若經‧第六分法性品》(卷六)。(公有領域)

從此,翻譯《大般若經》時,玄奘完全按照梵文原本翻譯,不敢刪減一字。凡是漢文中無可對應的佛教特有用語,只取音譯而不作意譯。

此前的漢文譯經,或偏直譯,不符合漢人的語言習慣,或偏意譯,損失了原意。玄奘提出了譯經「五不翻」原則,以直譯為主同時配合意譯,既不損原意,又便於理解。

玄奘的譯經,在語句、結構和風格上,更接近梵文,內容也較前人更加完備,在翻譯史上樹立了一個新的典範,後人將玄奘所譯佛經稱為「新譯」,而將此前的譯經統稱為「舊譯」。@*#◇(待續)

參考資料:

1.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2. 唐‧慧立本、彥悰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3. 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
4. 唐‧冥詳《大唐故三藏玄焚法師行狀》《大正藏》
5. 《西安市志(第七卷)‧人物誌》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西行至天竺取經歸唐後,太宗令其住錫西京弘福寺,一切經費由朝廷供給,並親賜《瑜伽師地論》之序,即《大唐三藏聖教序》,成就玄奘譯經偉業及千秋功名,也奠定自唐至今千百年來佛家修煉在中土經久不息之流傳。
  • 《西遊記》裡唐僧的真實原型玄奘,一生堪稱傳奇。此文以玄奘的口述及眾弟子的回憶為基礎,結合史書中的記載,力圖還原歷史上真實的玄奘。
  • 玄奘到了涼州,就被禁止通行了,他沒有通行證。涼州都督追問玄奘,玄奘回答:「我從長安來,要去西方求取佛法。」因已奉禁令要嚴密防守邊境,於是都督逼迫玄奘返回長安。
  • 兩天後,玄奘到達伊吾。伊吾寺裡一位老僧,衣服帶子都來不及繫,光著腳就跑出來迎接玄奘了,抱住玄奘,他哀號哽咽不止,「想不到今日再見故鄉人!」
  • 鐵甲騎兵,是騎士與戰馬都穿著堅固鐵甲的兵種。他們同時具備極高的防禦與攻擊能力,主要用以前線衝鋒擊破步兵之方陣,在東西方戰史上都有過輝煌戰果的紀錄。在北宋時期的遼國也有著這樣一支精銳部隊,一度讓宋軍陷入苦戰,但這支部隊最後是如何被打敗的呢?這便是在河北當地流傳千年的楊門女將大破鐵甲騎兵的傳說......
  • 傳說大禹治水留下的海眼,在江陵縣城的南門外就有一個。「海眼」有龍、各種神獸或神靈鎮守,不能輕易移動、打開,否則海水就會倒灌陸地,形成洪水災害,江陵城就發生過這樣的事。
  •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和《左傳》中有同樣的記載,說秋天時,龍在絳地的郊外出現。史載中第一位「豢龍氏」是董父,是黃帝的後裔。在《九州要紀》中有提到:「董父喜歡龍,舜遣派他在陶丘豢龍,於是他成了豢龍氏祖先。」那麼豢龍氏職掌什麼工作呢?董父豢龍成功後,據傳他與龍一起升天!
  • 唐總督只信鬼話勘案,不重證據,差點造成一樁冤案;而江蘇司郎中紀容舒與刑部主事余文儀,雖遇奇事,仍盡忠職守,詳實勘查案件,最後讓一樁沉冤得以昭雪。
  • 老人收到的一百兩,其實是從商人的箱子裡拿出來的,而招待老人的酒席,是典當商人的背心付的錢。但這位江西術士如何辦到的?這就無人知曉了。
  • 燕子在人家屋梁上結巢,如果有一年燕子不來了,那就是有大的變化要發生了。人們認為有燕子來,是吉祥的象徵。燕子身形雖然嬌小,但有些燕子確實是有來頭的,在他們身上,也曾展現給人豐厚的中華文化內涵的神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