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孝行流芳 故事二則

作者:張卉中

中國畫(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77
【字號】    
   標籤: tags: , , ,

康熙聖訓:「有孝為百行之首,不孝之人斷不可用。」清朝康熙皇帝不僅以身作則,並通過舉才、終養政策,落實孝道於家庭,形成社會風氣,代代相傳。《清稗類鈔》中記載許多孝行相關故事,其中一則關於一個大家族成員於純真善良中展現生活智慧,溫馨有趣。

康熙二十一年,崇明有位吳姓老人年九十九,妻鹷九十七,四子都已頭髮頒白,長子也已七十七高鹷,孫與曾孫共二十餘人。這個長壽之家長幼有序、體貼和樂,因而,崇明總兵劉兆特頒贈對聯獎勵:「百齡夫婦齊眉,五世兒孫繞膝。」

年輕時因家貧,吳姓夫妻將四子賣給富人當家奴。即長,孩子都各自贖身娶妻,同居一堂奉養父母。居所有五間店面並列,中間留作出入通道,四子各自經營一間,販售不同貨品。媳婦們爭相侍奉公婆用餐,最後商定,早、午、晚、早四餐一輪,四子依次在自家孝養,逢五和十,所有人共聚中堂,奉老人上座,兒輩、孫輩與兒媳輩、孫媳輩分坐東西兩側,依次舉杯為老人獻壽,長年如此。

在老人用餐處,置有一櫥櫃,每家各放入五十文錢一串,老人餐後就隨意取一串,到市集中遊樂,買零食吃,孩子則默默在廚櫃中補足四串錢。有時老人到好友家下棋、擲骰子賭博,孩子就暗中派人送兩三百文錢給老人的好友,要他們假裝賭輸,讓老人興高采烈的拿錢回家,數十年如一日。

孩子幼年在外當家奴,長大都能自立,所有的子媳又都和諧相處,並貼心奉養,博取老人歡心,全家和樂融融,他們的純真彩繪出美好的生活風情畫。這必是老人累世修來的福份。

另選一則關於孝子尋父的故事,孝感動天,不但父子重逢,並庇蔭後世子孫得福報,功成名就。

康熙年間,在貴州畢節有位劉琪,四歲時父親外出經商未返,常涕泣思念,並問母親其父形貎與舉止,謹記於心,想出外尋父,因年幼母親不允。長至十四歲,父親仍行蹤不明,因家中還有兄長在,劉琪一心尋父,跪求母親,泣別而去。

首先,劉琪前往隣近的雲南,未果,再到四川、長江流域,向西越過桂林,北走甘肅,山高險阻,饑寒交迫,屢次瀕臨死亡,但只要聽到有關其父的一點傳聞,必追蹤而去,絕望後再轉往他處。於思悲悽愴中,劉琪作詩四十章傳閱他人,盼望因而獲知其父蹤跡。

其後,劉琪又轉往杭州,再北上山東、河北、山西,一晃又是十年。一日,忽於京師國舅廠聽到鄉音,詳問其人姓名、家鄉,竟同於其父,聊家中事也都相符,父子當下相擁慟哭,令聞者潸然落淚。伴隨父親返鄉,母親依然健在,家道依舊貧困,從此,劉琪竭力營生,孝養雙親二十餘年,四十多歲時雙親過世。

劉琪育子五人,子輩於鄉中獲有功名,孫、曾孫輩則文章與德行並著。玄孫御史劉晟昌以先祖劉琪事蹟上報朝廷,經核實後,於縣內立祠表彰其孝行,供人瞻仰。@*#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成都城內的官員和老百姓知道後都說:「靈池縣的朱真人(註)專門到周元裕家請他畫像!」此後,來請他畫真人仙容的人多得都快把他家的門都擠滿了。
  • 古代有一個比較高的道德標準,衡量著人。所以,人能發現自己的錯誤。同時,古代有言論自由,官員有輿論的約束,沾染銅臭氣的官員會受到輿論的譴責。
  • 吳氏把天帝賞賜的一貫錢,留給婆婆專用,那一貫錢用完之後,還會再出現一貫錢,連續不絕。不久之後,婆婆的雙眼也恢復了視力。
  • 惟獨道人寫的詩依然還在,字跡猶如新寫的一般,清晰可見。詩中云「遣回往」,由於呂洞賓綽號「回道人」,於是人們推測,這名道人一定是八仙中的呂洞賓。
  • 杭州望仙橋這個地方,有位周姓的儒生,娶了一個悍婦為妻,常常忤逆婆婆。每當過年過節,悍婦就披麻戴孝地去堂上跪拜婆婆,詛咒她早點死。
  • 在家庭裡,是矛盾最容易爆發和聚集的地方。原諒一個家庭成員的過錯,是相當難的。但是孝,這個概念的出現,給人鋪就了一條路。因為父母養育了我們,對我們有恩在先,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對我們有嚴厲苛刻的地方,也是可以平衡和原諒的。
  • 某甲通過天眼通還看到了清朝末期發生的「庚子之亂」(即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激戰,慈禧和光緒出逃避難以及百姓遭難的種種景象。
  •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六月,長安上空太白屢晝見。太史占卜曰:「女主昌」。關於武則天掌權稱帝的預測在《推背圖》第三象裡就有。相傳唐太宗命天文學家李淳風、相士袁天罡推算大唐國運,沒想到竟一直推演到兩千年後,還大多應驗成真了!這本預言奇書最初的名字為《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就是以金星為坐標、以會運為紀年、配有卦象圖的讖語。
  • 耿弇是漢光武帝平定北方的開路者,有如北道上款待光武帝的主人。牛僧孺在西邊見到一對紫鴛鴦(水鳥),不久果然任職御史臺。
  • 張劭、范式二年之約,張劭殺雞炊黍,范式依約前來;陳重、雷義被舉薦做官,二人互相禮讓,都被徵召為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