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05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鄧玫玲台灣高雄報導)國際知名的高雄港都,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位在高雄港南岸的「紅毛港」,卻是讓許多人既熟悉又陌生。
以「紅毛」命名的古地名不只一處,例如:淡水有一座「紅毛城」、台南赤崁樓又稱「紅毛樓」,就連「紅毛港」除了高雄一處,新竹也有一處。可別再傻傻分不清楚啦!其實,「紅毛」訴說著過去十七世紀荷蘭人、西班牙人統治台灣的一段歷史。當時台灣人對荷蘭、西班牙人稱之「紅夷」或「紅毛」,許多與其有關的地點、建築,便被冠以「紅毛」。
在高雄,因遷村而聲名大噪的「紅毛港」,跟荷蘭又有什麼歷史淵源呢?翻找一下歷史,紅髮洋人真的不曾出現在紅毛港嗎?紅毛港的地名最早出現在1892年(清光緒18年)。記載最多的是,荷蘭海軍特遣艦隊曾與明鄭部隊交鋒,因荷軍不抵鄭成功軍隊凌厲的攻勢,最後撤離全數駐守在打狗港(高雄港)南岸的紅毛港,並且登岸紮營,也就是遭到鄭成功驅逐的荷蘭人,曾經有一段時間在這個小漁港集結。據說後來荷人因水土不服病亡人數太多,不敢久留匆匆離去,從此紅毛港就再也沒有荷蘭人出現了。
過往繁華 為何化為斷簷瓦礫?
來高雄紅毛港的遊客,大部分是從高雄港棧貳庫,搭「文化遊艇」來的,假日班次多、遊客也多。初次進入紅毛港的遊客,可能會滿腹狐疑,因為第一眼看見的是中國閩南式的紅瓦白牆建築群,隴西、渤海、太原等堂號也都是熟悉的中國地名,這和荷蘭或西班牙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難道這是個紅髮洋人沒有留下任何足跡的紅毛港?
走進「紅毛港文化園區」的遊客,進入這些重新建構的古厝群裡參觀,一定感到室內展示物都不會覺得陌生,紅木眠床、紅磚土灶、老縫紉機、紡紗機、捕魚的竹編魚簍、古早柑仔店,都是台灣早期的生活文物。如果再往另一個斷垣殘壁的展示區走去,遊客應該就能猜到,這裡是一個被完全拆除的繁華社區,曾經有過富庶生活的熱鬧聚落,然而,為何會一夕間化為磚堆瓦礫?
富庶漁村 蝦苗的故鄉
想要找到真正的答案就進「室內展示館」吧!很多解說導覽員會帶領遊客看一幅大型的彩色照片,一看那照片裡密集的紅簷磚房就明白了,原來紅毛港位於高雄潟湖的南端,曾是全台灣面積最大的紅樹林,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早期有許多漁民跟著魚汛來此捕烏魚,自清朝以來,更是著名的蝦苗養殖區,最興盛時期,全台7成的蝦苗皆出自這裡,還被稱為「蝦苗的故鄉」。
豐盛的漁獲收入吸引無數外地遷徙而來的漁民,在日治時期就有楊姓、吳姓、李姓、蘇姓、張姓及埔頭六個不同姓氏的聚落在此落地生根,因此擁有六間角頭廟,當時已經是個人口相當稠密的漁港,設有公學校、信用組合、漁業組合等機構,據記載1933年時,紅毛港住民有5千名左右。
大型輸煤管線 染黑紅毛港
1974年,隨著國民政府的十大建設開展,大林發電廠、大林煉油廠、中國鋼鐵及台灣造船公司等都在高雄港區設立。發電、煉油、鋼鐵都需要使用大量的燃煤,於是在紅毛港的漁村四周,架設長長的輸煤管線,每天源源不絕的黑色煤渣沿著管線進入廠房,也繞過漁村村民的房舍。照片中呈現的運輸管,還有鐵皮蓋封住,當時可是露天運煤,高雄港的海風把曝露在外的煤渣吹向村落民宅,日日夜夜染黑著生活在紅毛港的居民。
居民遷村 美麗紅樹林不再
忍受著黑天黑日、暗無天日的紅毛港居民,除了遷村移民沒有其他路可走,再加上高雄港要擴大範圍增建第二港口,走投無路的在地居民雖嘗試過激烈的抗爭,最後仍不抵經濟發展的現實利益,只好聽命離開。2007年高雄市政府終於將紅毛港居民全數遷移,改建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只留下一隅成立「紅毛港文化園區」,總面積有3.42公頃,園區展示以聚落意象,分為六大區域,並展示紅毛港人世居在此所累積下來的「潟湖」、「蝦苗養殖」、「捕烏魚與卡越仔」、「角頭廟」、「帆筏風華」五大文化特色。
如今的紅毛港已是個無人居住的港口,因為高雄港過度的開發破壞了生態環境,當年的豐饒漁獲和蝦苗養殖業都已衰落,美麗的紅樹林美景早就失去蹤影。遊客來紅毛港就只能緬懷那一段辛酸的過往,再面對巨型貨櫃輪遍布的高雄港,「紅毛港」只是一個充滿古意的歷史地名,它真的不存在了,但它記錄了一個事實,台灣為了發展經濟曾經付出了慘痛代價。
遊港登岸景點 旋轉餐廳享特色餐
既沒有荷蘭人也沒有台灣人居住的紅毛港,其實只能算是高雄港遊港行程中一個登岸的景點,但是也有特地來搭船的遊客,很多團體出遊的客人也會安排來搭船遊港,等候遊艇的空檔,登上觀海平臺吹吹海風、看大船入港也很有趣,或者爬到白鐵的天空步道上散散步,回想當年運煤入港拚經濟的時光,也會很有感觸。假日時「高字塔旋轉餐廳」也有供應紅毛港特色餐飲,烏魚乾米粉、滷肉飯、海鮮鹹粥,杏仁茶都可以品嘗看看。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