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上古時期,在顓頊帝之前,天與地相通,人與天人也容易溝通。那時,常有天神降臨人間,傳授世人各種技能。古人精神專注,純淨高尚,所以溝通神明,相對比較容易。
後來,因九黎族敗亂道德,人將自己與神放到同等位置,不再敬畏神明,使天地失去了原有的準則與秩序,導致人間災禍不斷。為了歸正天地秩序,顓頊帝將人與神分開,斷開了人與神的直接通道。他命孫兒「重」(人名)以雙手奮力上舉,托起蒼天;命孫兒「黎」(人名)以雙手奮力壓地,把大地深深地壓了下去。從此,天地之間有了巨大的難以逾越的鴻溝,除了攀登天梯崑崙山可上天之外,其它天地之間的通道就全部阻斷了。也就是說,天神和人不能夠隨便上天下地了。這就是絕地天通的來歷。
雖然人與神不能直接溝通,但還是會通過其它方式,保持與神的聯繫,夢境就是其中之一。通過夢境,世人不僅能看到另外空間與其生命形態,還可以獲得技能,或者得到神明的教誡。本篇介紹的是大唐玄宗皇帝的二則奇夢。
九天使者入夢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天唐玄宗做了一個清晰的夢,夢中湧現出壯觀的仙人儀仗隊,但見千乘萬騎聚集在空中。有一神明身穿紅衣,頭戴金冠,從車上下來,拜見唐玄宗說:「我是九天的採訪使,來到人間巡察探訪,想在廬山西北置辦一座下宮。木石基址已經有了,但還需要一些人力。」
玄宗夢醒後,派宦官前往廬山西北探查,果然發現一處基址。過了兩宿,幾千根巨大的木頭自然地「飛」來。修建宮殿、大堂、廊宇所需的不同木材,不論長短粗細,全都備辦齊全。原來冥冥之中,神仙已將木材全都運來了。
人們揮斧做工,修建廟宇,忙得不可開交,但誰也不覺得疲憊,十多天就建好了。工事結束後,宦官夢見一位神人吩咐他說:「赭、堊、丹、綠顏料,廟北地下就有,尋找一下就能找到,不用到很遠的地方去尋找。」宦官夢醒後,按照神人的囑咐派人去找,果然哪一種也不缺。
當初,玄宗夢見神仙的那天,就曾召請天台山道士司馬承禎,向他詢問神明之事。
司馬承禎修道有素,頗有通天通神的能力,於是將自己知道的情況,稟奏玄宗:「如今主宰名山大川的神明,人們都將他們當作一方之主來祭祠。太上老君擔心他們作威作福,從而為害百姓,於是分別派出仙人前往名山大川監察他們。五嶽有真君坐鎮,又有青城丈人為五嶽之長。潛山的九天司命主管九天生死籍;廬山則有九天使者執掌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等三天令符,可以彈劾天地萬神。他們都是五嶽的上司。」勸玄宗為這些天神修建廟宇,定期祭祀,供奉他們。玄宗採納他的話,下詔在五嶽三山修建廟宇,祭祀神明。
星君入夢 與帝溝通
另有一次,玄宗皇帝處理完國事,在宮裡閒居,忽然昏昏欲睡,閉上眼睛就睡著了。玄宗夢見二十七位仙人對他說:「我們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因一人正在值班,留在天宮不能下來。我們寄住在羅底間三年了,一直為陛下鎮護國界,不令外敵侵擾邊關。」他們還告訴玄宗,眾神常會改換形貌,混跡人間四處閒遊。玄宗夢醒之後,敕令大唐各郡縣,尋找名叫「羅底」的地方,但始終沒有找到。
在一天夜裡,玄宗又夢到這些星君對他說:「『羅底』在一個有音樂的地方。」按照星君的提示,玄宗再次派人去尋找。在寧州東南方,有一個縣叫羅川,川中有縣,縣以川名而命名。當地還有一座羅州山,相傳山中有洞穴,因為草木繁茂,從來沒人能夠進去,不過上山打柴的樵夫、放牧的人曾聽到裡面傳來的樂聲。
玄宗派人去找這個洞穴,找了很久,還是不得其果。有一天,人們忽然看見一隻白兔從林中跑出來,一直跑到山崖下。人們在兔子跑入的地方,找到一個洞口。進洞一看,發現一座寬敞的石室,裡面陳列著二十七尊石像。
於是這二十七尊石像被運入皇宮,陳列在大殿內,宮人奉命早晚焚香祭拜。玄宗皇帝也曾親自瞻仰並謁拜。後來,玄宗皇帝讓夾紵工匠仿製了二十七尊神像,送回原來的洞穴,並在那裡蓋起了通聖觀,改羅川縣為真寧縣,同時賜下寶香和香爐。一直到唐朝結束,五代之時,編撰《神仙感遇傳》時,玄宗所賜的香爐依然還在。
據真寧縣的百姓說,往年縣裡來了一位叫「底老」的老人,誰也不知道他從哪兒來。老人在山下賣酒,常常與一些異人喝酒。老人或外出,或靜處,與尋常的老人很不一樣,鄉裡人雖不知道他的底細,但非常敬重他。
一天早晨,眾異人對他說:「請再加些酒,再喝一回,以後就不再來了!」老人如其所願,加酒招待他們。酒備好之後,群仙悠然而至。
當眾仙喝到酣暢之時,坐在末席的那位說:「我懇請刻下眾仙神貌,留於後世。」說著,取出二十七塊石片,逐一刻成了二十七位。瞬間,又全部刻下了眾神容貌,放置在洞中。按照喝酒的座次,逐一排列。並在石像後面刻上了眾仙名諱。待著一切安置妥當後,眾仙就散去了。
那位老人也不知去了何處?時人都說他飛升成仙了。也有人揣測,那位叫「底老」的老人說不定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氐宿星君呢?後來著作郎東門誥,專為此寫下贊序,記載此事。@*
事據《國語》卷十八《楚語下·觀射父論絕地天通》、《太平廣記》卷第二十九、《神仙感遇傳》
註:
夾紵又稱夾紓、挾紵。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作為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後用漆把麻布貼在泥胎外面;待漆乾後,反覆再塗多次;最後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脫空像」之稱。用這種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質地很輕,因此又稱「行像」。
點閱【夢境故事】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