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我們與寶釵 差的不是一個朝代
續前篇» 寶釵「恆無怨」 風雨陰晴任變遷
如果超越個人的情感好惡,多一點反觀自身的省思,閱讀可能會使我們得到清洗。
即使穿越到百年前的時空,我們離書中的寶釵,還差多少距離?
活到了賈政、王夫人的年紀,我們才發現,年輕時戴著有色眼鏡讀紅樓,看到的不是「階級鬥爭」,就是「風花雪月」。而寶釵所引發的思考,其實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
男人們讀書不明理 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
寶釵有一段關於讀書的論述,使才情自負的黛玉也是心服口服:
「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就連作詩寫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內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內之事。男人們讀書明理,輔國治民,這便好了。只是如今並不聽見有這樣的人,讀了書倒更壞了。這是書誤了他,可惜他也把書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麼大害處。」
這種拿到今天也足以讓人驚歎的論調,竟出於一位十幾歲的閨閣女子。
曾國藩說,君子立志,應有為民請命的器量,有內修聖人之德、外輔王者之功,「蓋人不讀書則已,亦即自名曰讀書人,若以明德、新民為分外事,則雖能文能詩,而於修己治人之道實茫然不講,朝廷用此等人做官,與用牧豬奴做官何以異哉?」
讀書的真正目的,不為性情,在於明義理,這是寶釵和曾國藩共同之處,其實,也是中國傳統蒙學教育的根本,「讀書所以明理,明理所以做人」。
「粉漬脂痕污寶光」
寶玉從小就「離經叛道」的原因之一,是因他看到,書生將讀書作為獲取名利的敲門磚,最後成了功名利祿的蠹蟲。寶玉厭煩求取功名,連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聖賢書」,也一同厭棄了。
他喜歡《莊子》的高蹈,喜歡詩詞曲賦這類性情之書,專在「濃詩豔詞上作工夫」。他把《西廂記》等才子佳人之書,放在床頭自己密看,將那些「粗俗過露」的「黃書」,都藏在書房裡。
這寶二爺交友,是以貌取人,他只喜歡長相俊美的男孩。難得急著要趕去學堂,也是因約了自己喜愛的小男生。上學之前,他還惦記下學幫黛玉調胭脂膏。這些紈絝少年,模仿社會盛行的男風,爭風吃醋,在學堂裡荒唐胡鬧。
他挑逗金釧兒,使其招致王夫人責罵,羞憤跳井而死;他和戲子琪官關係曖昧。當賈政認定寶玉「在外流蕩優伶,表贈私物,在家荒疏學業,淫辱母婢」時,怎會不擔心他學壞?棒打他其實並不冤屈。
過後黛玉勸他:「你從今可都改了吧!」寶玉答道:「你放心,就是為這些人死了,也情願的。」耽於情色,竟死不足惜。
襲人勸寶二爺有一句:「再不可毀僧謗道,調脂弄粉。還有更要緊的一件,再不許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與那愛紅的毛病兒。」
被胭脂香膏染污得失去光澤的通靈寶玉,為什麼會讓人覺得有趣可愛?因他反叛傳統的性格,合了現代人的喜好。
香菱被寶釵的哥哥欺負,寶釵就把她接到自己身邊照顧。憐香惜玉的寶二爺,也為香菱哀嘆,但他做過什麼呢?寶二爺的溫柔悲憫,僅僅停留在傷感嗟嘆,落一些眼淚,為喜歡的女孩洗洗淚帕罷了。
寶二爺嬌生慣養,被照顧得極其精細,半點不如心意,就拿丫頭撒氣;賈家衰敗,連黛玉都擔心,「如今若不省儉,必致後手不接」。身為賈府繼承人,他不願委屈自己去讀書做官,卻對黛玉說:「憑他怎麼後手不接,也短不了咱們兩個人的。」也真真箇「不中用」(寶釵語)的富二代啊。
讀書做官就是沽名釣譽嗎?
孔夫子講過,「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讀好聖賢書,約己自律,也確實不會被天性中的頑劣及世俗歪風移了性情。
讀書明理、輔國治民乃男人的義務,寶釵勸寶玉回到仕途經濟的正道,逆反的寶玉卻給她扣上「沽名釣譽」的大帽子,說她「國賊祿鬼」。
其實十二金釵裡,寶釵做人最公正,諷刺時事也最犀利。她以《螃蟹詠》喻寫貪贓污官:「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僅僅憤世嫉俗是無用的,還要「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薑」。匡正時世,就應當通過仕途,使用生薑般的老辣將其滅除,還一清寧世道。
讀書做官就是沽名釣譽?「仕途經濟」就是「國賊祿鬼」嗎?寶玉將之混為一談,因金釵的勸言不順他心,就污人清白,也看出這公子哥的褻慢偏激了。
「但自古聖賢 以人品根柢為重」
思想保守的寶釵,學問都循聖賢之教。
當探春說朱夫子《不自棄文》不過是勉人自勵、虛比浮詞時,寶釵道:「朱子都有虛比浮詞?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辦了兩天時事,就利慾薰心,把朱子都看虛浮了。你再出去見了那些利弊大事,越發把孔子也看虛了!」
寶釵勸寶玉收心讀書,寶玉藉口說,古聖賢說過,人應不失其孩童般率直、純真的初心,無知無識、無貪無忌,什麼都不執著了,也就痛痛快快跳脫了貪、嗔、痴的陷溺。
寶釵則認為,自古聖賢,以人品根柢為重,認為保有孩童般率直、純真的初心,並不是無關無係的遁世離群,而是不離世間,心空無所執。她說古聖賢其實是「不忍」;她說的不忍裡,有惻隱之情,有辭讓之德,也有善惡之辯,是對基本社會責任及家庭責任的擔當。
為什麼警幻仙姑這位「仙人」,也會勸寶玉「留意於孔孟之間,置身於經濟之道」?至少,聖賢之書也可以約束寶玉的濫漫用情,做一個於家於國有益之人,不致損了天恩祖德吧。
寶釵所引發的思考 是對傳統文化的解讀
如果像宮鬥劇一樣解讀《紅樓夢》,人與人之間就都是「潛伏」與「暗算」了,這種思維模式可能是因腦中被塞進了厚黑學和叢林法則,欠缺了太多的傳統文化,很難以良善的天性去看待一切。
脂硯齋為什麼稱寶釵是「大賢大德」 呢?回到文本就會發現,曹雪芹對紅樓女兒,幾乎都是讚美欣賞的,而溢美最多的,就是這位「山中高人」薛寶釵,作者把所有的才華及美德都賦予了寶釵,以致她的形象太過完美。
寶釵被中共紅學稱作「封建禮教」的守護者,那麼,寶釵所引發的思考,其實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
一個不足20歲的女子,在身不由己的環境裡,努力以理御情,幾乎放棄個人的感情和追求,盡心盡力把持著傳統淑女的操守,僅從做人的標準,現代人離她都是有差距的,應該不會苛求她什麼吧。
自「五四」西學漸進,傳統文化被一點點抽空,剩下的就是本能的情感判斷和實用的功利判斷了。一切都被懷疑,人情練達被稱作世故,克制情感不外露被稱作虛偽狡詐,而恣意的舒放,則被讚為至純真情。愛情奉為至上,傳統婚姻倫理被說成「反人性」,救世濟民的聖賢及義夫貞婦,竟成了愚腐之談。
曾經,我們以追求個性解放為時尚,對人情事理的約束不屑一顧,迷茫中走過那麼多的路,才發現一個最最簡單的理:再飛揚高邁的人生,都要立住一個做人的根柢。(待續)@*
點閱【感悟紅樓】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蘇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