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04月16日訊】40年前,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台美關係巨變,當時派駐台北的美國外交官馬天意見證這一切。那是他唯一一次派駐台灣,但因喜愛台灣,他退休後,每年都會來台住上幾個月。
據中央社報導,馬天意(Frederic Maerkle)於1976年來台學習中文一年,隔年開始在當時的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服務,直到1979年7月離台。那段期間,台美關係發生巨變,1978年12月,美國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與中華民國斷交、與中共建交,堪稱台灣外交史上最低迷的時刻。
為了處理斷交後的台美關係發展,美國國會推動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在國會通過後,時任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於1979年4月10日簽署。美國在台協會(AIT)也依此法在1979年成立,負責推動台美實質關係。
當時派駐台北的馬天意也曾參與AIT的籌設,以及雙方官員針對台美關係未來如何發展的協商。他說,台灣關係法是美國維持美、台人民之間友好關係的政策,而AIT的成立與運作即是為了達成這項目標。
現年72歲的馬天意觀察,台灣關係法從廣泛的政策著手,並未觸及未來執行的細節;這樣一來,也賦予台灣關係法彈性,用以維持美台友好關係。
過去40年來,確實有達成這個目的,他相信未來也會是如此。「畢竟,我們共享自由與民主價值,而這也是過去40年來,雙方維持密切關係的重要原因。」
1970年代來台的馬天意,雖然僅有一次派駐台灣的經驗,不過,他跟台灣的緣分並未停止。在他數十年的外交生涯中,曾派駐許多不同地方;其中,台灣與法國是他最喜歡的地方。
馬天意說,他65歲從國務院退休後,除了待在美國加州,每年都會到法國、台灣住上幾個月,好像過著「國際遊牧」的生活。在台、法兩地,他持續學習中文、法文。
談到台灣的生活,他表示,他很喜歡有些40年前就曾去過的地方,包括北投、台東等,也喜歡探索先前沒去過的地方,例如南投溪頭等。
馬天意也發現台灣這數十年來的變化,包括政治、社會等層面。他說,也許最有趣的變化是1970年代,台灣的領導人大多是年長的男性,不過,當今台灣的總統是一位女性領導人。
在文化方面,他觀察到,台灣對原住民文化越來越重視,不僅有展覽活動,也有推廣原民音樂、藝術的文化中心。另外,台灣也變得越來越國際化,他記得,40年前,台灣本地人都喝茶,只有住在國際飯店的外國人才喝咖啡,但現在在台灣,不僅星巴克幾乎隨處可見,也有許多台灣人自己開的咖啡店。
走過40個年頭,台灣經歷許多轉變,台美關係也不斷進展。馬天意相信,台美關係有著美好的未來(bright future)。
責任編輯: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