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04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心臟科醫師林杏佳,二年前結束總院小兒心臟科訓練,派任雲林分院服務後,發現不管在醫師人力、硬體、他科支援都與總院截然不同,便積極引進各種心臟及重症儀器,提升兒科急重症的照護能力,他為一名不到1千克的早產兒開放性動脈導管治療,他說,那時台北有10家心導管治療中心,雲林一家也沒有,為了偏鄉的病友也能受到好的醫療,讓他萌生「如果我不做,誰做?」
二年來在心導管室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完成了諸如關閉器栓塞心房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心室中膈缺損、冠狀動脈廔管及放置肺動脈支架等。接受介入性心導管治療的病患年齡從早產兒到60餘歲,體重從1000公克到100公斤。截至目前已完成40例先天性心導管治療!
病例中年紀最小的體重僅1000公克的極度早產兒,因為開放性動脈導管導致心臟擴大、呼吸衰竭,出生12天接受心導管放置關閉器成功栓塞。林杏佳說,早產兒的心血管大約1.5-2釐米,只有原子筆筆芯大小,而心臟僅3公分,大約一個乒乓球大小,加上早產兒皮膚尚未發育完全,在做心導管手術過程中要非常專注,手術通常也需要比成人心導管多花兩倍時間,過去體積如此小的早產兒心導管手術只有在醫學中心的醫院才能執行。
另一位9個月大嬰兒,出生不久便有明顯的心雜音,超音波發現有極大的冠狀動脈廔管連接左冠狀動脈與上腔大靜脈。追蹤過程中冠狀動脈開口不斷擴大至1公分,且體重成長遲緩,心衰竭跡象明顯。經由心導管放置關閉器栓塞冠狀動脈廔管後,心雜音立即消失,心衰竭狀況也逐漸改善。
林杏佳醫師表示,先天性心臟病是常見的先天性異常,據統計發生率約為千分之13,部分與先天基因異常有關,但大部分為偶發事件。好在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出生後及早治療幾乎都可以順利長大。以往需要開心手術治療的個案,隨著心導管技術日益精進,現在也可以將心導管技術應用在許多嬰幼兒甚至早產兒身上。心導管治療是一種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很少需要輸血,術後疼痛也較輕微。對於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友與家長是一大福音。
院長黃瑞仁表示,林醫師有著兒科醫師的特質-充滿熱忱,到雲林分院服務後,積極投身規劃更新兒童加護病房添購設備,提升雲林分院在兒科急重症的照護能力,急重症的兒童不用再遠赴外地就醫,林醫師的愛心與卓越表現,於4月13日榮獲今年第八屆兒童醫療貢獻獎「兒科新銳獎」,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全體同仁與有榮焉。
責任編輯: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