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03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報導)一對異國夫妻,太太是中國移民,先生是加拿大人。兩人中年再婚,雙方的孩子都已長大成人。 婚後1年之內,開始出現許多不和諧。
太太按中國人的方式對待丈夫,認為是盡妻子的本分。她關心丈夫的衣、食、住、行。吃飯總是勸對方多吃點,常常給對方夾菜。結果招致對方反感,「我要吃什麼,吃多少,我自己決定,你為什麼要這樣強加於人?」
夫妻雙方有各自獨立的帳戶,也有聯名帳戶。自結婚後,太太就把自己的銀行帳戶交由先生管理,之後一概不管了,家裡的一切支付都由先生負責。
一次旅行回來,先生抱怨太太不分擔旅行費用,連一頓飯錢都不付;還指責她結婚以後,從不支付家挺開支。太太很委屈:「我把銀行帳戶都交給你了,錢都在你那,為什麼還要我一筆一筆的付錢?夫妻之間要分得這麼清楚嗎?」
而這位先生認為:「你的帳戶是你的帳戶,我為什麼要隨便動你的錢?」這對中年異國夫妻終因摩擦太多,最後不得不提出分居。
在日常生活、工作及商業交往中,經常會遇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衝突和誤解。
加拿大溫莎大學華裔臨床心理學教授Dr. Ben Kuo認為,人是文化的產物,文化不同,思維方式、價值觀存在差異。在人際交往中,對應的方式,溝通的方式、情緒表達的方式和思維的方式都不一樣。如果互不了解,就容易發生衝突和誤解。
東方文化是群體文化
中國地域廣闊,本身存在地域性差別。西方也分北美跟歐洲,歐洲又有不同的國家、地區文化差異。因此不能一概而論。Dr. Kuo從總體上,分析中、西方在文化及價值觀上存在的差異。
Dr. Kuo談到,根據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華人文化多是群體主義(或集體主義)為主軸,以群體、家庭、群眾、自己人為重。華人的自我是跟別人結合在一起,分小我和大我。大我是跟我的群眾、我的家庭、我的村莊、我的學校、我代表了他們,不是只有我自己。因此,華人的思維方式會考量到別人。
華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小被教育要替別人著想,行為方式要考慮到別人;考慮到面子:給別人面子,也給自己面子。講究合群、融合,講關係,人情。
在談話時,華人會考慮對方的內心感受和想法,對別人比較尊重。所以在溝通方式上,比較迂迴,委婉、婉轉、不直接,會揣摩別人的想法,有時不好意思講得太明白。認為講得太直、太明白不禮貌。
西方文化尊重個體
Dr. Kuo說,西方文化尊重個體獨立,行為和價值觀比較自我,講究自我權利、利益、思維、想法,。西方教育從小就考慮到自己的權益及守法為主,比較突出自己的權利。西方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注重個體特質的培養,注重自信心的培養,強調個人的特質,特長,對別人的想法給於尊重,但不須過度揣摩。
在溝通上,西方人比較直接,在個人權益範圍內,他會很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會拐彎抹角。西方文化以法、理為主,講究規範、法制。你有道理,就可以行得通,所以很強調對人的尊重、禮貌及守法。
*對事物理解的差異
Dr. Kuo談到,在中西方倆個文化裡,西方講究理性、規範、原則、法律;中方講人情、關係。兩種文化在思維方式和處事方式上存在差異。
當華人接受別人送的禮物時,往往會說:「不好意思啊。」似乎不好意思接受。但並不代表拒絕,真實的意思是,「這麼好的禮物,我真的很感謝。」
而西方人在接受禮物時,往往一聲「謝謝,你不需這樣做。」就完了。簡單、直接。
華人在送禮時,為了讓對方舒心接受禮物,往往回說:「您不必客氣啦,這個東西不怎麼昂貴。」西方人聽了可能就認為:「你明知道這沒什麼價值,為什麼還要送給我?」誤會出來了。
西方人也會跟朋友、同事有聯繫,但是沒有那麼緊密。在面對爭議時,華人或許有這樣的期待:你是我的好朋友,你要給我面子。即便我錯了,你也要站在我的立場,替我說話。
而西方人則認為:沒錯,你是我的朋友。但在這件事情上,你的立場和我不一樣。你不站在理上,我沒辦法幫你。
在家長與老師的交往上,華人移民父母會認為,給老師多送一點禮,老師會對我的孩子好一點,多關照一點。在中國、台灣可能就是這種方式。但在西方,給老師送禮,他也會很高興,也表示謝謝。但涉及到某一個具體事情,他不可能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去處理。因為社會體制決定他必須這樣做。
理性應對差異
Dr. Kuo說,中西方文化各有好處,有些東西很難用黑白來劃分。每個人都是文化的產物。在社會過程中,通過家庭、社會大環境的教導,吸收文化,形成各自的思維和處事方式。在生意上、商業方面、孩子跟父母、跟老師的溝通上,當雙方的文化背景互不了解時,常常會產生誤會。
當從A 文化跨到B文化時,可能導致相互衝突,也是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拓展文化丶人生視野的大好機會。但這個衝突不是因為「那種人、那種文化、那種德性。」展開看來,站在他人的角度,在他的文化裡,這樣做是理所當然、合情和理。
華人考慮別人的面子、想法,很貼心。很客氣,讓對方很舒服;但是有時候自己不舒服,因為要看著別人的臉色做調整、行事。
中國人的特質是以「情」為主,當華人跟西方人溝通時,尤其是當一件事情有爭議時,要考慮到對方「理」的部分在哪裡。
在西方社會,講究權力、合理性,這方面用中國人的情面講不通。同樣,西方人也要了解東方人的文化和美德:關係和人情。
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複雜。跟孩子的關係,跟上司的關係。在這個結構裡,關係很緊密。在這個群體裡,如果以理去爭權的話,會顯得很不合人情。
重視語言學習 跨越文化差異
在加拿大,特別在幾個大城市,華人移民基本上蹲在自己的圈子裡,沒有機會跟其它族群接觸,包括白人、南亞裔、中東裔、黑人群體。Dr. Kuo認為,通過接觸才能了解加拿大、這個國家多元文化的精神、特質、思維方式及處事方式。
Dr. Kuo強調,移民來到西方國家,要細心及虛心觀察、學習,多跟西方人及其他族羣接觸。華人要學習西方人的開朗及包容的文化、思維方式,虛心學習西方正向的價值觀,我們自己也有很多好的東西跟他們分享。只有通過接觸、溝通丶互動,才能了解他們的做法是什麼。
Dr. Kuo鼓勵華人移民,不要因為自己的英文不好就不接觸,講錯了也不要緊,勇於承認自己的缺點,勇於去學習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Dr. Kuo說:「作為華人,有必要了解西方的思維、做法。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跨文化上的差異。當對另外一個人的跨文化的敏感度提昇時,我們對應的方式,溝通的方式就會更有效率及貼切,減少無謂的誤會、強化我們跨文化的能力及人際關係。」
責任編輯: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