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古代教育

《幼學》故事(10)冬至百六是清明

幼學瓊林。(古瑞珍/大紀元)

【原文】

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為春社。寒食節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注釋】

(1)百六:第一百零六天。

(2)立春:春季的開始,是每年的二月四日或五日。

(3)五戊:第五個戊日。戊,古時算日子的單位,天干之一。「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個,常與「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相配合,用來計年、月、日、時,一個周期是六十,稱「一甲子」。

冬至後第一百零六天是清明。圖為清 張若靄畫《墨妙珠林(卯).清明》。(公有領域)

(4)春社:古代春秋兩季要祭祀土地神,春祭稱為春社,秋祭為秋社。

(5)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天,禁止生火煮東西,只能吃冷的食物(寒食)。

(6)初伏:伏,指金氣伏藏之時。庚屬金,金怕火,而夏天是火盛的時候,所以每到庚日必伏藏。夏至起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四庚為中伏,立秋逢庚日為末伏,合稱「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譯文參考】

明 張翀繪《春社圖》(局部)。(公有領域)

冬至後第一百零六天是清明,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春社。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初伏日是夏至後第三個庚日。

【讀書筆談】

這一課,涉及到中國古代曆法中的節氣與干支。第一句的冬至,清明,第二句的立春,第四句的夏至,都是節氣,這個大家比較熟悉,就不多說了。我們簡單講講干支的概念。

天干地支古代用來記年月日時,是來自陰陽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古代宇宙觀,也就是說十天干與十二地支都有一個陰陽性質和五行性質的分類。

天干分陰陽:甲、丙、戊、庚、壬屬於陽,有增長、旺盛、強壯、熱烈等陽性特點;乙、丁、己、辛、癸屬於陰,有消減、衰落、萎縮、下降、寒冷等陰性特點。天干分五行:甲乙同屬於木,丙丁同屬於火;戊己同屬於土;庚辛同屬於金;壬癸同屬於水。只是它們前者為陽,後者為陰。比如甲是陽木,乙是陰木。

地支也分陰陽:子、寅、辰、午、申、戌同屬於陽,丑、卯、巳、未、酉、亥同屬於陰。地支分五行:寅卯同屬於木;巳午同屬於火;申酉同屬於金;子亥同屬於水;辰戌丑未同屬於土。

它們用於記年,對年進行命名。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組合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等等,如此下去可以形成六十年的一個周期,也就是一個甲子。如甲子年,乙丑年等等。

用於月份,主要是十二地支對應12個月,比如子月是11月,丑月是12月,依次類推。

天干地支組成的二十四方表。()

用於記日,對每天進行命名。同樣按照年份的干支組合方法。以甲子為開頭,每六十天一個循環。

用於記時。就是二十四個小時,變成十二個時辰,分別對應著十二地支,子時為夜間十一點到一點,依次計數,所以午時是中午十一點到一點。

這樣一來,當年或者某月某日某個時辰的陰陽五行的屬性便可得知,中國人傳統的農業,起居,養生,中醫治病和預測學等等,所有一切,皆是陰陽五行宇宙觀的具體體現和運用。

人要與自然相協調,達到陰陽的平衡,而五行的相生相剋,就能被具體運用來相互制衡以達到陰陽平衡,從而養生、治病,預測吉凶。所以,古人的干支曆法,不僅為了知道時間年月,更要掌握自然的陰陽五行變化的規律,以期與自然界合二為一,獲得吉凶預測,求得國泰民安。

【說故事時間 】

冬至與夏至

大約殷商時人們已知道立竿測影來定季節,古代人們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節所見到中午時太陽的位置,其仰角的高低並不相同,人們在地上豎立一根竹竿,根據全年觀測的結果發現,夏季時其陰影似乎較短,冬季時則較長,顯然隨著季節的變化,竹竿受陽光照射造成的陰影,其長短會跟著變化,因此取中午時竿影最短的那天為夏至〈至就是到頂的意思〉,又稱日北至或日長至;取竿影最長的那天為冬至,又稱日南至或日短至。

清 張若靄畫墨妙珠林(卯)冊 《夏至》與《冬至》。(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

冬至是以陽曆而論,每年的冬至約在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冬至的白天最短,晚上最長,所以也叫「最長的一夜」,過了這一天,太陽直射位置漸漸往北移,白天就慢慢地變長。由於冬至是氣候寒暑交替的轉捩點,所以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這一天,成為重要的節日,民間稱為「冬節」。周代已有冬節,漢以後,冬節更被重視,據《唐書》記載:「元正,歲之始;冬至,陽之復,二節並重。」唐代冬至與新年並重,所以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的應節食品,北方多吃水餃或餛飩,南方多吃湯圓。中國人也有在冬至進補的習慣。在寒冷的天氣裡,為了抵禦嚴冬,身體會消耗掉比平常更多的熱量。因此,以高熱量的食品進補,是很符合養生之道的。

(資料來源:正見網傳統文化教材)

點閱【幼學瓊林】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