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金豬迎福 澳洲華人憶兒時年味

2月5日,我們迎來2019年乙亥豬年,一些身居澳洲的華人聊起他們記憶中的大年。(李明/大紀元)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9年02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安平雅悉尼報導)地上厚厚的鞭炮屑、空氣中瀰漫的火藥味、夜空中綻放的煙花、父母烹飪的滿桌菜餚、熱氣騰騰正盛盤的餃子,和小夥伴盡興地追逐嬉鬧,記憶深處的這些片段拼湊出的年味並沒有變淡褪色,依然鮮活有趣。

隨著近些年澳洲的華人移民數量增多,注重多元文化的澳洲有很多市政府舉辦慶祝黃曆新年的活動。讓生活在澳洲的華裔保持並延續自己的傳統,感受尊重與包容的社會氛圍。

2月5日,我們迎來2019年乙亥豬年,一些身居澳洲的華人聊起他們記憶中的大年。

打燈籠

大約八年前團聚來澳的吉林人周先生,回憶起自己成長中對過年的記憶。

周先生說,每年過年前,讀過私塾、後來一直以教書為生的父親除了給自己家寫對聯外,還承擔了整村各家的對聯。

父親寫對聯時,我就幫著壓紙和研墨。到現在我還記得父親寫的一副對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他告訴我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副對聯。

小時候過年最開心的事情就是三十晚上,午夜12點吃餃子之前,是我們小孩最開心的時光,我們打著燈籠挨家挨戶串門。每到一家都給我們瓜子、糖。

燈籠都是手工做的,家長們用木頭或是高粱稈做好框,我們用油紙糊上,裡面放上蠟燭,挺牢固的也不怕風。

我們當地過年還有個特色,村裡、鄉鎮都有自己的秧歌隊。我六、七歲時就幫著村裡的秧歌隊打鼓。鼓聲響起,秧歌跳起來,過年的氣氛就出來了。

周先生還說起過年時吃過的一種食物,讓他至今難忘,就是凍梨。「每到過年前,商店會大批進貨。凍梨的顏色是黑黑的(有點像鐵皮的顏色)。買回家用涼水化凍後,把外邊一層冰去掉,裡面的肉軟軟的,主要是喝梨的汁,非常適合過年時吃過大魚大肉後用來解膩,非常爽口,」他說。

放炮仗

定居澳洲十多年的北京人李先生談起過年,在記憶中搜尋起了那些兒時的片段。

他記得臘月初八,除了吃臘八粥,家裡人還會將蒜剝好成辦,放在容器裡,倒上醋然後蓋上蓋。每天,蒜都會變綠一些,當蒜完全變成翠綠色時,他知道新年到了。除夕夜吃餃子時,就要用餃子蘸臘八醋再配上醃好的臘八蒜。

李先生說,他感受到的年味莫過於放炮竹了。

「我是家中唯一的男生,長輩比較寵愛,過年時爺爺會給我買炮竹。那時候放的鞭炮都是很短的小鞭,不像後來的幾百幾千響的鞭炮。」

他將鞭炮拆下來,變成一個個的小炮。裝上滿滿一兜,約上小朋友在胡同裡追逐著放炮玩。有時他們分成兩組對仗,互相將點燃的小炮甩到對方的地盤上。

除了小炮,他還喜歡放二踢腳(一種雙響炮竹),用手拿著放,第一聲響時炮還在手裡,這也是男生鍛煉勇氣的方法。

成年後,每年過年時,他都一定會放炮。有了兒子之後,他又帶著兒子放炮,在他的意識裡,這是男生應該要做的事。

住在城市的李先生,不像住在鄉下的周先生相對難麼幸運,他說:「我們小時後物資匱乏,很多東西要憑票供應,過年時每家才能按人頭購買不常見的瓜子和花生。我記得每個人的限量是三兩瓜子二兩花生。過年時,我父親會將花子花生分裝在兩個小盒子裡,給我和我姐一人一盒,」 李先生說這也是他對過年的一個記憶。

穿新衣

六七年前全家定居悉尼的湖南王女士說起小時候過年最盼望的事,就是穿新衣服。

「從小一直到出嫁前,每年過年,我媽都會給我和妹妹做上一身新衣服。」讓她記憶最深的是15歲那年,因為當時開始流行西服的款式,她媽給她做了一件紅色的西服。「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件西服,我特別喜歡。」

年卅從早上開始,爸媽就開始忙個不停,滷肉做菜。年夜飯要夠十個菜,講究十全十美,桌上的魚不能全吃掉,取年年有餘的意思。我們那裡是初一早晨吃餃子。

初一早上,我和妹妹給爸媽拜年,一邊鞠躬一邊說祝爸媽新年好,身體健康之類的祝福話,爸媽就一邊給我們紅包一邊說著對我們新一年的期望,要聽話、好好學習等。

爸媽交代我們紅包不要立即花掉,要收一收再花,我和妹妹裝了幾天後就去買氣球、小花炮。

我和妹妹出嫁後,每年年卅都是中午在自己爸媽那吃中午飯,晚上去婆家吃飯守歲。

千里不同風 百里不同俗

過年時,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傳統習俗,下面的習俗與您那裡有什麼不同嗎?

周先生記得的幾個當地的風俗。

年卅晚上點長明燈,就是家裡院裡不關燈,大門口要掛燈籠。豎起一根長五六米或七八米的木桿,頂上掛上燈籠。因為家裡住在林區,一些鄰居會用松樹枝把掛燈籠的木桿裝飾成松樹模樣,綠色的桿子配上紅色的燈籠,煞是好看。

周先生小時候住的地區有很多滿族人,非常善於剪窗花。紙在他們手裡一會兒就變成動物、植物或是字了,那技藝非常了得。家家戶戶無論是買或是求人剪,都要貼窗花。除了窗戶,屋裡的門框上也會貼,五顏六色非常好看。

當地人通常是臘月三十上午貼對聯。但有些家裡有債的人提前就貼上對聯,因為要債的人看到後就不能再上門要債了,要讓人家過好年。

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吃餃子。這三個日子分別對應著小孩、中年人、老年人,不吃餃子對這三類人不好,所以這三天要吃餃子。

王女士說,她們那裡是大年三十的早上就穿戴一新,小孩子們從頭到腳都要是新的。過年時,父母會叮囑不要打破東西,不吉利。出門拜年要說吉祥話。

李先生說,北京很多習俗與各地流傳的差不多,有一點讓他頗有印象,就是流轉的點心匣子。過去那個年代,大家都不富裕,但拜年時會帶上個點心匣子。匣子是一個比鞋盒小點的紙盒,裡面大概能裝上二斤點心。在那時算是挺貴重的禮物了。就因為貴重,所以一般家庭通常收到後不會打開吃,拜年時再送給其他人,其他人也會同樣再轉送。李先生覺得流轉的點心匣子看出的是北京人重情義的性格。

年輕一代的失落

年長者或許還有可回憶的過年經歷,但海外的年輕一代華人或沒有機會去體驗。

周先生說來到悉尼後,雖然沒有氛圍與假期,但每到過年還是會一家人包頓餃子吃。但對孩子們來說過年的文化與內涵肯定是體驗不到了。但他希望一雙兒女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都要用良好的願望迎接新年的到來。

責任編輯:宗敏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