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11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紫馨台北報導)早年只要一提起「晴光市場」,很多人便會用仰慕的語氣說:「啊!是那個專賣舶來品的地方!」晴光商圈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區域,台北市內,最具美式風情、最早期的舶來品集中地區。
晴光商圈的範圍大約在台北市中山區的中山北路、林森北路、民族東路及民權東路一帶,區域相當廣闊。該商圈包含許多歷史悠久的地標和經典商家,其中又以晴光市場最為出名。
~緣起於晴光市場~
或許很多人都聽過晴光商圈,卻不知其豐富的歷史背景。
據說,晴光商圈的由來,起源於「晴光市場」,當時市場位在真光堂教會旁,原本要取名為「真光市場」,但真光台語發音近似「荒唐」,於是最後改為「晴光市場」,意為「聰明」。
從日本官員到美國大兵
商圈的發展可以從日治時代說起。當時中山北路以東、新生北路以西、南京東路以南、市民大道以北的區域,被歸化為「宮前町」行政區,區域內有行政官員的宿舍,住的都是日本官員和台灣名人。晴光市場便位處日本、台灣人生活圈的交界。
日治時期的晴光市場,原本是座普通的菜市場,最早由一名商人在民國40年間(約西元1951年)經營蔬果魚肉百貨開始。後來由於韓戰爆發(1950年),美軍顧問團來台,駐守在中山北路一帶,帶動周邊發展,中山北路便成為美國大兵的休閒去處。當時美國大兵也將酒吧、俱樂部等文化帶到這裡,吸引眾多外國人聚集,使此地充滿濃濃的異國情調。
風光30載 舶來品集散地
美軍的到來,晴光市場也隨之聚集眾多舶來品商店。因美軍顧問團就位於附近,部分的軍用物資或福利品也流入市場,舉凡珠寶、服飾、禮品、百貨等舶來品樣樣都有。各式各樣的外國貨物在此集中,不只美國軍人來此消費,對一般民眾而言,想購買外國精品時,都會特地來此處逛逛。
戰後沉寂 大火重燃新契機
民國68年(1979年)美軍顧問團及協防司令撤離後,風光30年的晴光市場逐漸蕭條,失去過往的熱鬧,主客層流失也造成這區域的沉寂。
而民國86年的一場大火,反而成為市場重建的契機。晴光市場進行整建工作後,隨之雙城街也完成景觀整頓,拆除違章建築,鋪上地磚並擺設露天座椅,自此晴光商圈便有了耳目一新的氣息。
~雙城美食一條街~
緊鄰的「雙城美食一條街」,源自晴光攤販,漸漸向外延伸而成,雖然全長僅數百公尺,規模不大,但因聚集許多傳統台灣小吃,老字號攤位比比皆是,故成為許多台北人以及觀光客拜訪之地。
老字號攤位 歷久不衰
市場裡有不少小吃大多以「晴光」命名,包括晴光油飯、晴光米粉湯、晴光意麵,還有古早味下午茶——晴光紅豆餅。而除了以晴光命名的小吃外,還有知名的丁香豆花。
一到攤位上,老闆會詢問:要「丁香」還是「傳統」豆花?傳統豆花就是一般常吃到的豆花,而丁香豆花則是這裡的招牌,口感像布丁般滑嫩、細緻,入口有淡淡的雞蛋香氣。來碗豆花,配上不甜膩的糖水,再依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配料,是來到晴光市場不可錯過的好味道。
老市場改造 躍身示範市集
市場重拾往日風華,晴光商圈不僅是台灣第一個老舊市場自行改造的成功樣本,也是經濟部評選的全國重點示範市集之一。
現在的晴光商圈,發展成為台灣傳統美食市集,民國95年更成為台北市第一個區域性示範夜市,異國風味仍然濃厚,只不過對象轉變成東南亞外籍移工,東南亞的百貨商場、小吃、超市集中於此,也成為晴光商圈的特色之一。
~金萬萬名店城~
從晴光市場沿著中山北路往北行,過了農安街,有座金萬萬名店城,以往和晴光商圈一樣,是舶來品商店的集中地。因附近有座英文彌撒為主的聖多福教堂,假日吸引菲律賓移工群聚,如今轉型成為菲律賓商店的大本營。裡面從理髮、日用品,到通訊、匯款等齊全的服務,另外還有各式食品罐頭與美食小吃,散發著濃濃東南亞熱帶風情。
新舊並蓄 異國風情濃厚
除了在金萬萬名店城裡可以看見菲律賓的商店,在中山北路上也有幾家東南亞超市。超市裡琳瑯滿目的異國商品,除了讓東南亞外籍移工感受家鄉的熟悉外,更可以讓台灣人享受物美價廉的購物樂趣,更讓晴光商圈增添了幾分異國味道。
而首開融合西式麵包與中式糕點之先河的「福利麵包」也在這附近,福利麵包成立於民國38年,迄今已有70年的歷史。公司之前身為上海法租借區數一數二之百貨公司,自政府播遷來台後,聘請法籍主廚,北京資深糕點師傅,共同成立福利麵包公司,早期主要為美軍顧問團之主要供應商。
亦古亦新的老台北,有著新舊交融、中西合璧的多元面貌,處處可見古今交錯的商圈。老市場也記錄了在地故事的點點滴滴,或許有一天景物會變遷、市場會沒落,但最珍貴的人情味以及歷史故事,卻永遠不會褪色。◇
責任編輯: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