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11月22日訊】一場反修例風波,令香港的政治光譜急劇轉變,最近幾個月多個民意調查都顯示,隨著港人對特首林鄭月娥及其團隊完全喪失信任,愈來愈多的市民改變以往的中立態度,轉為支持民主派參選人。有評論認為,本月24日舉行的區議會選舉,將成為懲罰親北京「建制派」的戰場,民主派會否有望光復區議會,令香港政治格局「大洗牌」?
香港區議會選舉將於週日(24日)舉行,是次區選競爭激烈,有多達1,090名候選人,競逐452個議席,共有413.3萬名登記選民,兩者都是歷屆之冠,當中超過39.2萬名為新增選民,亦是近年最多。
而參選的親北京陣營人士有455人、占約42%,而包括政治素人在內的民主派候選人,就有501人、占46%。親北京陣營和民主派陣營的參選人比例,可以說是勢均力敵。而今次區選每一區都有競爭,即沒有人可以自動當選,在香港區議會歷史上,可謂史無前例。
在新增選民中,以介乎18至35歲的年輕組別人數最多,占48%,但如果放到整體選民當中計算,年輕選民組別只占24%,低於60歲以上群組的32%,以及36至60歲群組的44%。
根據現時18區區議會的形勢分析,目前親北京陣營和民主派陣營,整體比例大約是7比3,親北京陣營占293席,民主派則只有120席,其餘無黨派的有18席,無疑是親北京陣營的天下。
反送中運動能否改變中立選民態度?
回顧過往幾年,2016年立法會的宣誓風波,多名非北京陣營議員被褫奪資格,令香港民眾對選舉制度感到灰心失望,結果在去年的兩次立法會補選中,不少選民「投白票」表示抗議,即不投親北京陣營,但亦不投泛民主派人士,成為民主派敗因之一。
這次反修例風波期間,運動參與者秉持「不切割、不舉報、不指責」的精神,不論傳統民主派、本土派還是「港獨」的支持者,目標都較過往一致,在今次區議會選舉,這批關鍵選民的投票意向,似乎亦有所轉變。
離島區的選民徐小姐,原本對社會及政治漠不關心,但自從元朗7.21白衣人襲擊市民事件後,開始留意反修例事件,她不停閱讀各種新聞,感到愈來愈憤怒,更於7月辭職,全心參與「反送中」運動,發現原來香港早已變質。
她形容,警察與普通市民的角色,有如雞蛋與高牆,面對警察的暴力、無理濫捕,一般百姓只能夠指罵,吃虧的是普通市民,唯有再把希望放到選舉上,希望選出真正為香港人發聲的區議員,至少改善現時的社會問題。
徐小姐說:「其實我們再不出來的話,就連累了以後一代又一代,等於現在上了年紀的人,可能之前為了小恩小惠,亂投票,投到現在某些區坐大。我也覺得賄選是嚴重的,只不過現在廉政公署都不會查。要踢走這些(親北京)無謂人,最好就是這樣,或者把他們變成少數,就要服從我們多數,起碼民生會好很多。」
徐小姐以往沒有投票的習慣,但她認為民主派這次的勝算很大,原因是從未看到香港人那麽團結,認為今年的區選非常重要。
徐小姐說:「我覺得這次不同,意義很大,因為這次我們人數很多,大家都明白應該要投哪一個人,如何投那一票,所以我覺得今年很有用,亦都是值得、需要去投,加上我覺得甚麽都不試,只是坐著彈劾政府,只是批評警察,我覺得沒有意思。我覺得大家團結的力量很重要,三萬人怎麽對抗我們二百萬人呢?」
五十幾歲的張先,回歸後對選舉制度冷感,不信任政黨,亦質疑部分人參選的目的。他指香港並非按照《基本法》所訂明,一人一票選特首,認為選舉沒有意義。
張先生說:「現在永遠都是幾千人選一堆人出來,(親北京派)永遠占三分之二的投票權在立法會,何況是地區選舉?對我們來說更加沒有意義,就像我住在黃大仙,有些區議員都沒有去過地區,我看都沒有看過區議員真人,每個人拿十幾萬薪水做了些什麼?我都不知道,政府在做些什麼?完全我沒有辦法理解,亦不知道它如何運作。」
雖然對選舉失去信心,但張先生說今年會勉強投票,希望對反送中運動發揮影響力。
張先生說:「我會勉強去投那一票,你問有沒有意思?我希望可以有影響力,本身對我來說,影響力不是那麽大,我寧願(親北京)民建聯嬴更好,因為嬴後抗爭力、反彈力會更加大。」
張先生不關心《逃犯條例》修訂內容,但在反送中示威活動中,看到警方對待年輕人的手法,令他關心警暴問題,張先生後來更義務接載年輕示威者,希望保護年輕一代。
另一方面,反修例風波激發年輕人走上街頭,不滿政府硬推「送中」條例,以及抗議警暴問題,運動至今有超過四千人被捕,體制外的抗爭持續之際,不少年輕人亦希望在體制內尋求出路。相比2015年區議會換屆選舉,今屆區選會新增四十幾萬名選民,當中年輕人占了約四成七。
18歲的莫同學是大專生,亦是「首投族」,她所屬的東涌區有較多老人家,深怕區內親北京人士當選,她希望以手中一票,幫助民主派人士連任。
莫同學說:「很怕會是親北京陣營那邊勝出,原本區議員是屬於民主派,但都想他是連任,因為我都想香港好,不想香港再落入(親北京)民建聯手中。」
莫同學過去一直參與反送中運動,關心社會,對於有其他年輕人覺得,投票無助解決社會困局,莫同學認為可以各司其職。
莫同學說:「我覺得是各有各做,你覺得投票沒用,不代表一定沒用,但如果自己不去投票,香港就敗在你手中,首先會看候選人是屬於哪一邊,和看他的政綱,不希望區議員是內訂的,是要由香港人自己選出來的。」
年輕選民大增足以左右選舉結果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表示,自2016年立法會選舉出現撤銷資格事件之後,很多市民不相信選舉制度,尤其是年輕人,所以之前的兩次補選,他們都不願意出來投票,但反修例事件改變了這種風氣。
鍾劍華說:「發生反修例事件之後,大家看到,無論行政會議、立法會、區議會,他們都是無條件支時政府,去通過一條幾百萬人都反對的法例。由幾萬人上街,到二百萬人上街,政府都夠膽推上去立法會通過,大家才警覺到這個體制多麽的荒謬,在這個氣氛底下,正好年底選舉,令到就算年輕一代都明白到,在體制外爭,體制內都應該做些事。」
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前教授鄭宇碩分析,今次新增選民的特質,是年輕人比例較高,在目前政治氣氛底下,他們希望藉選票打擊親中陣營。
投票率越高對民主派越有利
至於新增的年輕選票,能否助民主派在選舉中翻盤,鄭宇碩認為,仍要視乎兩個關鍵因素。
鄭宇碩說:「第一個就是投票率,投票率過五成才對我們特別有利,所以投票率能否突破五成?我們不知道。第二個因素就是我們不知道選民的反應,面對現在親北京的區議員,他有很多的服務網絡,小恩小惠做到足,選民會否在這種氛圍下繼續投他呢?這種傳統的投票取向會否打破?我們真的不掌握。」
鄭宇碩亦提醒香港人,不要對今次選舉期望過高,因為以他預測,投票率不會大增,加上民主派之間亦有互相競爭,所以民主派最後能否「大翻盤」,仍然不敢樂觀。#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原標題:反送中運動下的選舉 香港人能否用選票「光復香港」? )
責任編輯:文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