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直到今日:108年再創嘉義畫都生命力

百年畫都當代風華展。(嘉義市政府提供)
人氣: 34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9年10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台灣嘉義報導)提振畫都的名氣,《直到今日:108年再創嘉義畫都生命力主題展》為嘉義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嘉義市立美術館承辦,邀請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陳明惠策展,以嘉義藝術發展脈絡為主軸,集結百年來的嘉義前輩、中生代和新生代藝術家的創作,重現嘉義百年歷史風華。

廣開畫展,展出的作品跨越不同世代,在展場中過去與今日相互對話和交織,呈現出傳統與當代嘉義藝術家對於美學的不同詮釋與呈現,藉此廣開藝術薪傳之路,深耕地方美術基盤實力。6日舉行開幕儀式,嘉義市長黃敏惠與所有參展藝術家、眾位貴賓等共同參與,為百年畫都再創生命力共同見證。

黃敏惠表示,1938年嘉義市就獲得「畫都」的稱號,百年過去,嘉義藝術持續在全球藝術領域發光發熱,我們要持續這股能量、讓嘉義畫都的榮光更加閃耀。明年度嘉義市立美術館就將與大家見面,美術館的意義重大,不僅代表著藝術展品有更好的展現與典藏舞台,更肩負著美學藝術教育的重任,因為教育是文化的根本,我們要繼續努力為嘉義百年歷史風華持續注入充分的能量。

黃敏惠更邀請所有市民朋友,一定要來看《直到今日:108年再創嘉義畫都生命力主題展》,這是百年風華的再現、更是世代激盪的展現,感謝陳明惠策展,更感謝故宮博物館前副院長林柏亭的指導,還有所有參與本次展覽的藝術家,因為有您們,嘉義畫都將繼續發光發熱。

文化局表示,嘉義在藝術上享有地靈人傑的獨特特質,在東洋畫、西畫、雕塑、陶藝、裝置藝術等,乃至在藝術教學上皆出現極具重要的藝術家及教育家,因有他們持續的創作與指引後輩學子,使得嘉義藝壇從過去至今,一百年來皆存在著豐沛的創作能量,並在臺灣藝術界扮演引領者的角色。《直到今日:108年再創嘉義畫都生命力主題展》希望藉由對嘉義前輩、中生代及新生代藝術家的集結,展現嘉義畫都的獨特藝術上的生命力與特質。

本展覽以兩大主題「傳承與再現」、「當代與變異」為架構,運用多元併陳方式,呈現嘉義藝術發展歷程,並且再現嘉義自然與人文景觀的特色,同時對於當今充滿變動與不確定性的社會環境,進行再詮釋與解構。

傳承與再現

透過日治時期(1938)嘉義獲稱「畫都」雅號背景,探討其在臺灣近代美術發展史中如何崛起的歷程,展出畫都時期重要前輩畫家作品,包含蒲添生、黃水文、翁崑德、劉耕谷、郭東榮、林玉山、黃鷗波、歐陽文、詹浮雲、曹根、陳銀輝、林國治、李川元、陳哲、黃照芳、侯壽峰、陳政宏、藍再興、李伯男、劉長富、黃永川等人。本主題亦呈現藝術家以傳統繪畫媒材再現及形塑地方風景及人文活動。展出嘉義畫家具嘉義意象風光的油畫、膠彩及水墨作品。

當代議題探討

邀請嘉義出身或在地經營的當代藝術家,呈現其在媒材、觀念等方面的實驗性,及對於當今議題探討,創作媒材包含:繪畫、錄像、陶藝、複合媒材、新媒體與版畫。

「影像、紀錄片」包含黃明川、倪祥;「平面繪畫、版畫」包含鄭建昌、戴明德、蕭雯心、曾琡棻等;「複合媒材」包含謝其昌、蔡獻友、黃法誠;「立體、陶藝」包含米莉安、蒲浩明、王文志、陳義郎,藉以反映嘉義的美術創作。

此外,《直到今日:108年再創嘉義畫都生命力主題展》更將多項藝術教育活動:10月6日開幕當天下午2時30分在1樓演講廳舉辦「專題座談會」,邀請幼葉林藝術創作工作室負責人王文志先生擔任講師,藝術家王德合、鄭建昌擔任與談人。展覽期間舉辦2場講座,10月19日邀請知名導演黃明川先生談30年的拍片經驗;10月26日邀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副主任蕭瓊瑞教授介紹嘉義出身的藝術家。11月23日將舉辦整日研討會探索嘉義在地藝術的不同面向與發展。10月13、20日、11月3、9、10日共10場次藝術坊。歡迎大家前來聆聽專家、學者多面相探討藝術畫作的精闢論述,與大師作品互相交流對話,並且來一起體驗手作藝術,親子同樂。

詳細活動內容請洽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官方網站//www.cabcy.gov.tw/web/,或電洽 05-2788225。

展覽名稱:《直到今日:108年再創嘉義畫都生命力主題展》;展出地點:嘉義市政府文化局3、4樓展覽室;展期:10月5日(六)至11月24日(日)周二~周日9:00-17:00

展覽相關活動:

*專題座談會:10月6日(日)下午2:30 演講廳

*講座:10月19日(六)上午10:00 / 10月26日(六)下午2:00 演講廳

*研討會:11月23日(六)上午10:00 / 下午2:00  演講廳

*藝術坊:10月13、11月3、9、10日上午10:00 / 下午2:00  文化廣場

*互動藝術體驗:10月20日上午10:00 / 下午2:00   3、4樓展覽室

責任編輯:玉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