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情深」典故中的主人,是一位劍膽琴心的戰將,曾在淝水之戰中,創下了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他就是東晉時期著名將領——桓伊。
桓伊(?-391年),字叔夏,又字子野,東晉時期著名將領。他的音樂造詣頗高,在當時被稱為「江左第一」。
將兵之才 立赫赫戰功
當時,十六國之一的前秦(350年—394年)相對比較強盛,秦晉一直處於對峙狀態。因邊郡戰事較多,東晉朝廷為此選拔將帥,以抵禦前秦,捍衛邊疆。桓伊脫穎而出,擔任淮南太守。
桓伊治軍、禦敵有方,朝廷晉升他為建威將軍、歷陽太守兼淮南太守,都督豫州十二郡、揚州江西五郡軍事。
據守壽陽的東晉將領袁瑾反叛,桓溫率領兵馬去討伐袁瑾。太和六年(371年),袁瑾向前秦苻堅求救,前秦派王鑑、張蚝率軍前去救援,桓伊與謝玄聯合打敗了他們。因此戰功,桓伊被封為宣城縣子,又晉升為西中郎將、豫州刺史,都督豫州諸軍事。 桓伊治理豫州十年,安撫邊郡百姓,深得民心。
太元八年(383年),苻堅率大軍南侵東晉,桓伊與冠軍將軍謝玄、輔國將軍謝琰在淝水大戰苻堅,創下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蹟。戰事結束後,朝廷封桓伊為永修縣侯,進號右軍將軍,賞賜他百萬錢財,布帛千端。
桓伊劍膽琴心,有將兵之才,也有藝術天分。他酷愛音樂,擅長吹奏笛曲,號稱「江左第一」,沒有人能與他相媲美。他那支笛子是蔡邕親自製作的柯亭笛,閒暇時常常吹奏。
王徽之邀笛 戰將謙遜相待
桓伊戰功赫赫,聲名高隆,但為人並不囂張跋扈,而是格外謙遜素樸。
東晉名士王徽之(338年-386年)是「書聖」王羲之的第五子,率性灑脫,才華出眾,曾作過大司馬桓溫的參軍。王徽之曾聽說桓伊將軍善於吹奏笛曲,卻一直沒有機會認識他。
有一年,王徽之赴召前往京師。他乘坐的船停泊在碼頭上,這時,碰巧桓伊經過河岸邊。王徽之坐在船中,忽然聽到一位客人說:「看,那位是鼎鼎有名的桓伊將軍。」
王徽之一聽到「桓伊」這個名字,當即派人前去傳話,懇求桓伊:「聽說您擅長吹笛子,請為我吹奏一曲。」當時,桓伊已經飛黃騰達,是位達官顯貴。他對王徽之的名聲和事蹟,也早有所聞,於是即刻下車,張開胡床,為王徽之吹奏了三支笛曲。
桓伊吹奏完畢就上車離開了。王、桓二人沒有交談一句話。
傳說中,當時桓伊演奏的笛曲是《梅花三弄》,後來這首笛曲被改編為古琴曲,千古流芳。至宋朝時,南京城東南青溪橋右側還有一處古蹟,稱為「邀笛步」,據說就是當年桓伊受王徽之邀請,吹奏笛曲的地方。
「一往情深」 典故來由
桓伊吹奏的笛聲悠揚婉轉,悅耳動聽,令人聽得如痴如醉。他喜愛吹笛,也樂於聽別人唱歌或吹奏。每當他聽到動聽的歌聲時,常會由衷感歎:「奈何!」好像是說,唱得這麼好聽,吹奏得這麼動人,簡直不得了。
謝安聽說後,感慨地說道:「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子野,桓伊的字。大意是說,他對音樂格外迷戀、痴情,傾注了太多的感情。
隨著文化的演變,「一往有深情」被後人去掉了一個字,成為眾所周知的「一往情深」,指對人或事物有深厚的感情。@*#◇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任誕》
《六朝事蹟編類·邀笛步》
《晉書》卷081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