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10月26日訊】人質救援行動也是電影的常見題材,而特種部隊的表現,往往是此類任務的成敗關鍵。今年上映的法國電影《狙擊獵殺:救援行動》(15 Minutes of War,法語:L’intervention),則讓法國菁英反恐小組難得有機會在大螢幕展現好身手,並將救援任務呈現得十分寫實、刺激。
本片改編自真人真事,故事的背景在1970年代的前法國非洲殖民地吉布地,當時一輛載著21位法國學童的校車,在上學途中突然被4名非洲武裝恐怖分子登車劫持,並對外宣布要求法軍全面自吉布地撤離,並釋放當地政治犯,否則將對車上孩子不利;由男主角安德烈領導的法軍特種部隊,則奉命進行救援。一場分秒必爭的人質救援危機,就此拉開序幕。
《狙擊獵殺:救援行動》在敘事上可謂毫不拖泥帶水,學童搭乘的公車迅速地成為故事核心,緊接著恐怖分子的劫車、逃避軍警追捕、企圖搶闖邊界等頗具張力的情節,有如連珠炮般在很短的時間內扎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與此同時,車上孩子們的班導師珍也發現,明明早已過了第一堂課的時間,自己的學生卻一個都沒出現,困惑與不安的情緒油然而生。兩段動態與靜態情節的交相呼應下,將電影的氣氛渲染得十分到位,營造出頗為成功的首幕戲。
特戰部隊形象 顛覆傳統認知
安德烈領導的法軍反恐小組身為救援關鍵,電影對他們的塑造自然也是重要看點之一。較特別的是,這支由5名好漢組成的特戰部隊,與一般大眾所認知的軍隊菁英形象可能大相逕庭。隊長安德烈外貌偏向斯文學者,他的4位下屬也個個毫無菁英戰士氣息,反而更像路邊常見的大叔。這樣的角色塑造,自然頗具顛覆大眾傳統認知的味道,為電影增添新鮮感與趣味性。
若就偏向軍事任務需要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形象塑造其實頗為合理。安德烈的特種部隊須祕密靠近被劫持的公車,正式開打前絕不能被恐怖分子發現行蹤,更不能穿著會暴露身分的正式軍服。因此,偏向大眾化的形象,反而有利於任務的進行。此外,5位軍人在任務中展現的專業戰力仍屬一流,故從某種程度來說,電影也多了層鼓勵大眾勿以貌取人的意義。
另外,孩子們的班導師珍在片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校車被劫持的當下她並不在現場,本可以與家長們一同在安全地方等候消息的她,卻選擇以身涉險,不顧軍方勸阻,前往校車所在地,自願成為第22位人質,親自在現場照顧自己的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為這部以正邪激烈交鋒為主軸的電影,增添耀眼的人性光輝。
以往軍事片、戰爭片的女角色,多半只能擔任花瓶性質的軍人家眷、女友,或走向另一個極端,直接搖身一變為驍勇善戰的女戰士。珍老師一角的塑造,則為同類電影的女性運用上,開闢了條新道路,而且起到的價值還頗高,孩子們若無她的陪伴照料,能否撐到最後是未定之天。
同時,珍在片中的形象可謂外柔內剛,既保持了女性傳統上的陰柔、細膩,也展現了非凡的勇氣,在與恐怖分子對峙時毫無懼色,種種塑造都讓其頗為耀眼,角色魅力甚至略勝特種部隊指揮官安德烈一籌。
狙殺恐怖分子的重頭戲,一直到電影接近尾聲時才登場。不過此前的鋪陳過程並不枯燥無趣,且相當寫實地刻畫了人質救援行動中,可能面對的種種情境。就特戰部隊來說,任務事關師生安危、不容有失,因此必須尋找合適的開槍時機。安德烈也必須多次讓隊友進行放鬆、休息,調整身體狀態,以免總是過度緊繃而提早耗盡體力,寫實呈現了軍事任務的真實面貌。而被劫持的孩子因為害怕等因素下做的衝動之舉,一度把局勢升溫,為電影增添張力。
最終高潮的硬仗,也絕不輕鬆,劫持公車的恐怖分子並非完全沒有外力增援,為救援增加了不少難度。安德烈的特戰小組對此也展現了智勇雙全的一面,首先以一項創意與可行性兼具的辦法,確保被劫持的孩子都能保持安分,不會為軍事行動增添變數。隨後展現精彩的「同步狙擊」技能,解除孩子們面臨的最急迫的危險;之後與敵人援軍的全面開戰,也幾乎彈無虛發,充分彰顯特戰部隊的實力。這場戰鬥也被塑造得觀賞性出色,有達到軍事大片該有的場面塑造。
法國軍政弊端 得到寫實呈現
值得一提的是,救援行動的過程,也扎實呈現當時法國軍政高層的顯著問題,一味地執著於外交斡旋,差點置孩子們於更危險的境地。若非安德烈勇於承擔,以接近抗命的形式奮力一搏,最終結果恐怕難料。而在特戰部隊與敵人激烈交戰時,當地法軍從上到下的選擇更讓人大感不解,充分體現了法軍當時過於官僚化的弊端。此類問題在片中的塑造,也讓電影多了分揭弊性質,並非僅純粹講述救援驚險、特種部隊英勇的動作片。
《狙擊獵殺:救援行動》的片長其實不算長,僅約100分鐘,但堪稱短小精緻,在有限的篇幅中,就能將人質危機塑得造的飽滿且有張力,細膩文戲與緊張刺激的情節均不缺乏,雖然並非好萊塢出品,但質感與可看性與同類題材相比,稱的上是毫不遜色,體現法國電影工業的不俗實力。◇
責任編輯:黃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