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傳奇人物

出家不遁世 輔助明成祖得天下的怪僧道衍

姚廣孝像(公有領域)

相士袁珙曾給道衍相面:「看你這三角形的眼睛,形同病虎一般,雖然穿著僧衣,眉宇間凝聚肅殺之氣,必是劉秉忠之流……不出十年,和尚當遇明主。」

出家但不遁世的道衍,後來輔佐朱棣奪取了天下。84歲離世,舌根不壞,舍利五色。

少年出家顯奇才

道衍本姓姚,幼名天禧。宋高宗南渡,天禧的祖上隨之從卞梁遷至蘇州。天禧1335年出生,聰穎過人,卻不願繼承行醫的祖業。

1348年,14歲的天禧在妙智庵出家,法號「道衍」,四年後正式剃度,自此穿了一生的僧服。

道衍先學天台宗,後跟隨高僧智及,三年盡得其法。然後他開始在江南雲遊,廣參博究,漸漸聲名鵲起。又過了十年,儒、道、詩文等被佛教稱為「外學」的,道衍也都遍學。期間,他還跟隨靈應觀道士席應真學習陰陽術數、兵略, 亦「盡得其學」。

雖遍學「外道」,道衍也心靜如止水,在禪詩《江頭暮歸》中,他寫道:「江市有塵車過亂,野樵無約燕歸齊。水禽飛斷千林靜,不覺隨鐘度遠溪。」

道衍《跋趙蒼雲劉晨阮肇入天台山圖卷》,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相士慧眼示天命

洪武六年的某個秋日,道衍遊方參禪於河南少林寺塔林,突然從塔林後竄出一儒巾方士,攔住他的去路,劈頭便道:「和尚你實乃怪哉!」

道衍不解,那人又說:「看你這三角形的眼睛,形同病虎一般,雖然穿著僧衣,眉宇間凝聚肅殺之氣,必是劉秉忠之流。」

道衍聽罷,問:「劉少保感念忽必烈知遇之恩,終成就一番偉業,今洪武大帝已創大明基業,我何來劉太保之功?」

劉秉忠原為武安山一道士,聽虛照禪師勸說而改道出家當和尚,後又被高僧雲海推薦給忽必烈,輔忽必烈成就了霸業,拜廣祿大夫、太保直至一國之相,位極人臣。劉太保精通易數,儒釋道融會貫通,一生被忽必烈信任重用,三大功績名垂千史:助忽必烈打天下、修元典制、主持設計元大都北京。

清《古聖賢像傳略》之元 劉秉忠(文正)像。(公有領域)

給道衍算命的,是當時著名的相士袁珙,而後人對比道衍和劉太保兩人的命運,發現確實相似。

面對道衍的發問,袁珙含笑應答:「不出十年,和尚當遇明主。」

幾年後,道衍拜謁了劉太保之墓,詩云:「殘碑蘚蝕文章舊,異代人傳姓氏新。華表不存歸鶴怨,幾多行客淚沾巾。」

又二年,道衍伴高僧宗泐越鎮江北固山,隨口賦《京口覽古》一首:「江水無潮通鐵瓮,野田有路到金壇。蕭梁事業今何在,北固青青眼倦看。」

宗泐一聽,大驚:「這是出家人該說出的話嗎?」言外之意,道衍念不在方外,入世太深。

在持戒循規的宗泐看來,道衍凡心甚重。出家人不落紅塵,只管自尋解脫。但就道衍此生此世的命運來說,入世修行、盡撥塗炭是歷史的選擇,他在《題釋迦佛出山相圖》中云:「大悲願力因無盡,離世間還入世間。」似乎更能說明道衍不同凡響的天命。

緣結朱棣

洪武八年,道衍經宗泐推薦奉太祖詔進京校注佛家經典,三年後又奉旨返還南京。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皇后馬皇后病逝,在孝陵安葬之後,諸子藩王奏請各選一僧人隨之為馬皇后「誦經薦福」。宗泐又將道衍推薦給了燕王朱棣。

道衍一見朱棣,頓覺眼前一亮、精神抖擻,面前這位英武的年輕人氣宇軒昂、風度非凡,格外與眾不同,頗具天子帝王之氣。

燕王覺得眼前的這位僧人也不尋常,怪而不誕,奇特中有厚重,二人一見如故,彷彿似曾相識。

《皇明通紀集要》記載,道衍對朱棣說:「大王您骨相非常、英武蓋世。如若能讓我跟隨您,我一定奉一頂白帽子給大王戴。」王頭戴白帽,意為「皇」字。

朱棣隨即同意道衍隨自己赴京,一行人馬乘船取道京杭大運河,旅途中道衍賦詩一首,詩中感慨「歷盡風波艱苦際,無愁應只為賓王」。到京後,經朱元璋親選,道衍主持北平城內的慶壽寺,跟從朱棣。

明朝祝允明在其《野記》中記述了另一版本的道衍與朱棣之緣。燕王府的醫士劉觀在雲南鐵佛寺中聽僧人說,姚和尚知道燕府未來事,回來便稟告朱棣,朱棣召見當時已在北京慶壽寺當主持的道衍,道衍用「觀音課」為卜,將一文錢向上拋了兩次,算出朱棣要當皇上,朱棣當時說:「不要亂說。」道衍確認說:「此事確鑿。」

無論哪種版本的傳說,都在說明,道衍註定要協助朱棣成就一番大業。《明史》中記載,為了向朱棣揭示天意,道衍特將二十年前在嵩山認識的相士袁珙請入燕王府,讓朱棣喬裝打扮後混跡於軍兵之中,袁珙一眼便認出其中帝王相者唯有燕王朱棣,袁珙相言:「龍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鬚過臍,即登大寶矣。」

大慶壽寺,又稱慶壽寺,俗稱雙塔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現已無存。(公有領域)

「真武助燕王」

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繼位後的惠帝開始大舉清除諸王,諸王中燕王功勳最高,處境自然危險。

此時朱棣身邊的道衍著實成了一位謀士和軍師,助危境中的燕王多次化險為夷。明太祖駕崩時,燕王欲回京奔喪,不料朱允炆發禁令命他返回封地,路途中的朱棣很是氣惱,想強行過江,被道衍勸止,避免了進京後的凶險。

朱允炆一心想除去叔叔朱棣,正在這緊要關頭,道衍命道士在京城內傳唱一首童謠,「莫逐燕,逐燕燕高飛,高飛上帝畿。」道衍同時在燕府內做軍事準備,厲兵秣馬,為了不提早泄露機密,道衍讓人買了很多鴨鵝,整天放逐叫喚,以免打造兵器和操練聲被外人聽見。

燕王對當時的民心向背不甚有把握,道衍卻很有把握地說:「臣知曉天道,我們做的事是順天道的,民心自然會順從。」

關於靖難之役,道教及明人札記中都流傳著「真武助燕王」的典故。在《御製真武廟碑》和《野記》中都記載著這樣的神奇故事:朱棣經常問道衍起兵時機是否成熟,道衍每每說還不到時機,等有天兵來助方可。突然一天,道衍稟報:「明日午時,天兵應至。」

次日午時,朱棣發兵時,抬頭看見空中布滿了穿著盔甲的天兵天將,主帥正是玄帝真武,忽然間,士兵們看到朱棣髮散披面,顯玄帝像。原來是道衍請來真武為燕王助戰。

《明史》記載,建文元年(1399)七月七日,燕王決定起兵,當晚有大風,燕府屋上的瓦墜落在地,道衍隨即對士兵們說:「此為大祥之兆,飛龍在天,呼風喚雨;黑瓦落地,將要換成黃瓦了。」

靖難之役三年,道衍沒有親臨戰事,而是受命於朱棣,看守北京,撫民安兵。而每遇戰況不明、無法決斷,朱棣都要向道衍問策。攻下南京後,道衍被列為功勞第一。

明成祖朱棣。(羊妹/大紀元製圖)

身入世而心無塵

朱棣即位後,道衍被授予僧錄司左善世,正六品官職。永樂二年,道衍被封為太子少師,官二品,御賜名廣孝,恢復俗姓姚。

明成祖命令姚廣孝蓄髮脫僧袍還俗,姚廣孝沒同意。為了遵從朝廷的禮制和尊重朱棣,姚廣孝上朝穿官服,退朝則穿僧服,人稱「緇衣宰相」。

皇上又賞賜他兩個如花似玉的宮女,道衍退回。朱棣對他愈加敬佩,讓他輔佐儲嗣朱高熾。成祖數次北征進駐北京,姚廣孝皆在南京輔佐太子監國。永樂五年,朱棣將皇長孫瞻基交給姚廣孝,囑咐說:「凡經史所載孝弟仁義與夫帝王大訓,可以經綸天下者,日與講究。」

永樂二年六月,江南蘇浙一帶發大水,民眾受災,糧食告急。永樂大帝派姚廣孝賑災,說:「我們穿的吃的,都是百姓生產提供的,如今百姓缺衣少食,不能不體恤啊。只有卿能體諒我的憂心。你到了災區,不要考慮國庫銀兩,要仁政,儘管資助百姓。」

姚廣孝領天子命後,不顧七十多歲的高齡,冒著夏季的酷暑,不辭辛苦,親自前往縣鄉道賑濟。史載他「督州縣急發米賑濟,思人之饑,猶己饑之」,救災民於水火。蘇湖一帶本為姚廣孝的老家,他將皇上賜給他的銀兩布匹分發給鄉親鄰人,民眾無不感念皇恩。而道衍一生不積家產、淡泊名利的作為傳為美談。

主修《永樂大典》、《明太祖實錄》

永樂元年七月,明成祖命翰林侍讀學士解縉編撰一部包羅萬象的大型類書,解縉組織了150人,用一年半編了《文獻大成》。明成祖發現內容不齊備,令姚廣孝及刑部侍郎劉季箎、解縉負責重修。

姚廣孝牽頭動員了僧道方士等兩千餘人,用四年時間編了《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徵引圖書七八千種,成為中國古代最大類書和重要文化巨著,也為明朝繁盛文明巔峰之作。

《明太祖實錄》始修於建文元年正月,燕王朱棣登基後三次下令重修,永樂九年十月,以姚廣孝、戶部尚書夏原吉為「監修官」進行第三次重修,至永樂十六年(1418)五月完成。重修後的《太祖實錄》,令明成祖十分滿意,對編修人員進行了四次嘉獎。

永樂大典的頁面。(公有領域)

博通三教

姚廣孝精通儒釋道三家的學問,他參與編撰《永樂大典》與《明太祖實錄》,足見其儒學基礎之深厚。

姚廣孝與道家的淵源除了「真武助燕王」的傳說外,還有他與道家白雲觀的不解之緣。姚廣孝在京幾十年曾多次遊覽白雲觀,並留下了數首詠贊白雲觀的詩篇。他還經常與白雲觀的道人品茶論道,用姚廣孝自己的話說:「余少頗好異,每慕神仙家。」

姚廣孝讀經十分勤奮,官至二品,仍持戒嚴明,內心清靜,保持著一個出家人應有的勤勉。每日雞鳴時,他就起床誦經,有時日理萬件國事,仍不間斷。

明初程朱理學為官方哲學,而朱熹、解縉、方孝孺等人對佛教多有排斥,為此,姚廣孝曾撰寫長文《道餘論》,引用儒佛經典對排佛觀點進行批評和駁斥。姚廣孝還撰寫了《佛法不可滅論》,引經據典,告誡世人「佛法不可滅」,滅佛、排佛徒勞無功。

姚廣孝作為一位游離於出世入世之間的修道者,其悲憫他人的心境,往往超脫世俗爭鬥。他曾提前勸誡朱棣:「方孝孺是不會投降的,但是不能殺他,殺了他,天下讀書的種子將要絕了。」

方孝孺塑像,載清朝同治十三年《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存於哈佛大學圖書館。(公有領域)

御筆親製神道碑文

永樂十六年(1418)三月二十八日,在慶壽寺,姚廣孝召來他的弟子們,告訴他們自己的離世時辰後,不久即端坐而逝。臨終前,成祖「臨視者再」,並問後事,姚廣孝回答曰: 「出家人復何所戀!」 成祖又問姚廣孝有什麼後事相託,姚廣孝「終無言」。

姚廣孝離世後,朱棣非常難過,三天沒有上朝。他下詔追封道衍為榮國公,諡號恭靖,並卜葬地西山。姚廣孝的喪禮十分隆重,官民百姓聞訊而來,瞻拜禮敬。喪禮七天,姚廣孝形儀如生者,異香經久不散,得舍利皆五色。

朱棣御筆親製神道碑文,在永樂年間,姚廣孝是唯一一位由皇帝親筆製寫碑文的,朱棣評「廣孝器宇恢宏,性懷沖淡」。碑文最後寫道:「眷惟者艾,深切念懷,乃揚其功德之不可泯者。勒之金石,以詔來人。」

近代高僧虛雲稱姚廣孝為獨庵道衍禪師,並有詩讚曰:「人士垂跡,化非一端。三十二應,順逆觀音。大師如是,敢測尊顏。損己濟世,人神同歡。」@*#◇

參考資料:

張廷玉:《明史‧姚廣孝傳》

祝允明:《野記》

《明太宗實錄》

李贄:《續藏書‧榮國姚恭靖公》

《明成祖御製姚少師禪道碑》

王鏊:《震澤紀聞》

傅維鱗:《明書》

點閱【皇帝身邊的高人】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婧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