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傳奇人物

【三國英雄2】曹操形象的演變(文字版)

歷史上流傳了很多關於曹操的故事,其中有真故事也有假新聞。那麼有哪些故事是假的呢?(大紀元)

歷史上流傳了很多關於曹操的故事,其中有真故事也有假新聞。那麼有哪些故事是假的呢?曹操的歷史形象又是如何演變的呢?曹操在很多朝代(南宋、東晉)受到人們的非議,那麼為什麼有的朝代對曹操的評價會如此之低呢?我們將從這一集開始以曹操的視角來看看三國的人物畫卷。

大家好,我們今天開始和大家聊曹操,曹操這個人物形象非常複雜,有人罵他,有人喜歡他,講三國的故事一定要先把曹操說清楚。我們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件事情,曹操他的歷史形象是怎麼形成的?有哪些曹操的故事是不真實的?

說到三國,就不得不提《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全稱叫做《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取材於《三國志》的講史小說。《三國志》是陳壽所創作的一本正史,陳壽本來就是蜀國人,劉禪是他的君主,姜維是他的上司。後來蜀國滅亡後陳壽來到晉朝做官。陳壽最先完成的是《諸葛亮集》,受到大臣和皇帝的稱讚。然後又受命創作《三國志》,陳壽完成《三國志》以後受到很高的評價。當時有一個大才子夏侯湛也在寫歷史,夏侯湛看了陳壽的《三國志》之後歎服不已,覺得自己寫的和陳壽完全沒辦法相比,就把自己寫的歷史全給扔了[1]。陳壽所著《三國志》是一部非常嚴謹,忠於事實,受到後世非常高評價的作品。

當然我們說《三國志》好,並不代表著《三國演義》不好。《三國演義》是一部非常傑出的著作。《三國演義》的文學性非常之高,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婦孺皆知。說到周瑜,大家都覺得周瑜心胸狹窄,老想著害我們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這都是《三國演義》的功勞。而在《三國志》中,周瑜是什麼形象?「性度恢弘」,就是性格特別大氣,程普評價周瑜,說「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和周瑜交往就像喝醉了酒一樣舒心愉悅。歷史上的周瑜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讓人如沐春風的一個人。

所以我們看《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是不一樣的。其實任何歷史人物都有兩個形象,一個是正史形象,就是在歷史記載中,這個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另一個是民間形象,就是在民間流傳的小說戲劇中表現的怎麼樣的一個人,民間形象因為經過大量的藝術加工和再創作,所以經常會和正史形象不一樣。然而無論正史形象還是民間形象,都無法完整地還原一個人歷史上真實的形象。我們只能說,正史形象往往比民間形象更接近於真實的那個歷史人物。

我們很多觀眾都是從《三國演義》開始了解三國歷史的,我也不例外。《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是什麼樣的?把曹操說得陰險狡詐,非常不好。《三國演義》成書於明朝,從三國到明朝中間有超過一千年的時間。我們現在說曹操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這個歷史形象它不是一蹴而就,朝夕而成的,它需要一個過程。曹操的形象是在一千多年的傳承中不斷地演化,從一個作品到一個作品,從一個故事到另一個故事,最後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的一個曹操的形象。我們今天就要追本溯源,剖開歷史,在歷史的蛛絲馬跡中看看曹操的歷史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在曹操死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些知識分子不喜歡曹操,甚至是很厭惡曹操。有這麼幾個原因。第一點,一些人以蜀漢為正統,認為曹操篡漢,而對曹操進行攻擊。第二點,曹操統一北方,一生樹敵很多,也因為各種原因殺了一些人,比如孔融,比如崔琰,比如華佗,給別人留下了口實。所以有些人很不喜歡,甚至是厭惡曹操。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曹操身為宦官之後。宦官曾經在漢朝末年的黨錮之禍中迫害了很多士人,禍害了國家,所以在整個三國時期甚至是在魏晉南北朝,很多士人都非常厭惡宦官。而曹操他爺爺曹騰偏偏就是一個大宦官,所以很多人以此來攻擊曹操。

官渡之戰前夕陳琳曾替袁紹寫了一篇《討曹檄文》,這篇文章陳琳把曹操罵得夠嗆,可以說隔著紙你都能感覺到吐沫星子噴你一臉。陳琳罵曹操「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說曹操祖上是被太監領養的,曹操是其殘餘的醜類,沒有一點美好的品德。這個話說得是非常難聽的。當然曹操這個人度量是很大的,後來官渡之戰之後,陳琳投降曹操,曹操對陳琳說[2],「哎呀,你看你寫的檄文罵得那麼難聽,罵我一個人就行了,幹嘛罵我祖宗呢?」陳琳馬上賠不是,曹操也是不計前嫌,重用陳琳。曹操後來的很多公文檄文都是陳琳寫的。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歷史上很多人不喜歡曹操,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就流傳了一些關於曹操不實的故事。我們今天就沿著時間線,看看曹操的形象是怎麼形成的。

三國之後是西晉、東晉和南北朝,這段時期對曹操的歷史形象有著巨大的影響。三國時期,出現了一部小說《曹瞞傳》。這部小說有著很多曹操負面的故事,但是這些故事不是真實的。我們今天這裡和大家分享一個[3]

《曹瞞傳》記載了,曹操小的時候喜歡四處遊蕩,曹操的叔父就看不下去了,就好幾次跟曹操他爹曹嵩告狀,讓曹嵩好好管教管教曹操。曹操知道了就特別討厭這個叔父。有一次,曹操在路上見到叔父,假裝嘴一歪,臉一斜,叔父看到了覺得很奇怪,很關心曹操,問曹操怎麼了,曹操回答道:「我中風了。」叔父一看這還得了,趕快去找曹操他爹,說你快去看看你這兒子吧,都中風了。曹嵩嚇了一跳,趕緊找曹操,見到曹操的時候曹操非常正常,曹嵩就奇怪了,「你叔父說你中風了,怎麼沒看出來啊。」曹操說了,「嗨,我根本沒中風,是我這個叔父不喜歡我,給我造謠。」從此這個叔父說的話曹嵩再也不聽了。這個故事成為了後世很多人認為曹操奸詐的佐證。但是這個故事啊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什麼呢?

曹操沒有叔父。什麼是叔父呢?就是爸爸的兄弟。中國古代有個說法叫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也會指中間的孩子,而季則是老四或者老小。父親的長兄稱之為伯父,老二稱之為仲父,老三稱之為叔父;到了後世,父親的哥哥稱之為伯父,父親的弟弟稱之為叔父。但是曹操他爹曹嵩是曹騰收養的,曹操他爹沒有兄弟姐妹,那麼曹操哪裡來的叔父呢?這個叔父只能是無中生有、別人編造出來的。我們之前講過了,《曹瞞傳》是三國時期吳國人編寫的小說,是不講究事實的。按照現在的說法屬於fake news——假新聞。

三國之後是西晉時期,正史中對曹操的評價還是比較中立客觀的。陳壽的《三國志》和司馬彪的《續漢書》就是成書於西晉初期,兩個人對曹操評價都很高。《三國志》是這麼評價曹操的,曹操「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曹操不是一般人,是超越世人的英傑。這個評價是非常公允的。大家知道火燒連營的主角是東吳大都督陸遜,陸遜的孫子陸機在《弔魏武帝文》說曹操「摧群雄而電擊,舉勁敵其如遺,威先天而蓋世,力蕩海而拔山」,就是誇讚曹操是蓋世英雄。可見,在西晉時期,由於少了後世的偏見,即使是像曹操的敵人司馬氏或者吳國的後人陸機,都對曹操的人格和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

但是到了東晉,情況突然就不同了,當時的中國北方,被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占據著。而東晉定都南京,只控制了中國的南方地區。和劉備的蜀漢一樣都屬於偏安一隅。東晉之於西晉就像蜀漢之於東漢。所以在東晉,因為境遇相似,很多的士人對劉備蜀漢產生了同情心,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奉蜀漢為正統。史學家習鑿齒就大力宣導曹操篡逆之說[4]。習鑿齒建議東晉的皇帝應該繼承漢朝的衣缽而不是曹魏的,曹魏雖然受漢朝禪讓,但其實是篡逆。同一時期很多的史學家也因此對曹操偏見很大。

而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南北方對峙,中國的北方由各個少數民族輪流建立王朝,最後中國北方被鮮卑拓跋氏統一,建立的王朝就是北魏。北魏奉曹魏為正統,那麼南朝的這些漢族的朝代就以蜀漢為正統,更加有理由去詆毀曹操了。在南朝,出現了三部著作。第一個是裴松之所寫的《三國志注》,裴松之把當時大量的史料記錄在自己的注中,這成為後世研究三國歷史的重要材料。第二個是范曄所寫的《後漢書》,范曄寫《後漢書》的時候距離三國已經有200年的時間了,當時社會上流傳著八家《後漢書》,各家之言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范曄根本不可能知道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所以范曄能做的就是查找之前寫的史料,看看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自己再綜合前人的資料來撰寫歷史。

第三個是劉義慶編纂的《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筆記小說,作為小說,《世說新語》對素材的選取就更不講究了,裡面將大量民間的傳聞文學化,曹操夢中殺人的故事就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在《世說新語》中[5]。書中這樣寫的:曹操跟身邊的人說,「我睡著了你們千萬不要接近我,靠近我,我就會不自覺地殺你。」後來曹操假裝睡覺,一個侍從看到曹操被子掉了,就靠過來要把被子蓋在曹操身上,誰想到曹操一下跳起來拔出刀來就把人殺了。從此沒有人敢靠近曹操。

這個故事把曹操說得非常不好,但是這個故事不是出自於正史,甚至也不是出自於野史,而是出自於一部小說。不僅如此,這本小說是在曹操死後200多年才創作的,之前從來沒有記錄曹操好夢中殺人的故事,那麼這個故事劉義慶是怎麼知道的呢?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個故事其實是作者杜撰出來,或者拿坊間的流言加工得來。夢中殺人的故事後來被加入到《三國演義》中去,現在成了曹操梟雄形象的寫照,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回事。

我們再講一個《世說新語》的故事,袁紹有個兒媳婦叫甄姬,生得是國色天香,美麗動人。《世說新語》說曹操和曹丕早就聽說了甄姬的美貌,在攻破鄴城之後,曹操急急忙忙下令召見甄姬,這時手下人說了,「已經被您兒子曹丕搶占了先機。」曹操一聽非常失望,一拍大腿說道,「唉,我打鄴城就是為了甄姬啊。」這個故事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無中生有」,歷史上根本沒發生過。

歷史記載這個事情有兩個版本[6],大同小異。第一個版本記錄在魏略中,是說攻占鄴城之後,曹丕來到袁紹家裡,袁紹的夫人劉夫人把自己雙手綁了起來,甄姬因為害怕,就把頭埋在劉夫人腿上。曹丕進來以後就說了,「哎呀,劉夫人你幹嘛把自己綁起來啊,這位姑娘你也把頭抬起來吧。」這甄姬一抬頭,曹丕就驚呆了,甄姬長的是太漂亮了,之後曹操聽說了這件事,就為曹丕迎娶了甄姬。

第二個版本是說,曹丕來到袁紹家裡,甄姬披頭散髮,哭哭啼啼,躲在劉夫人後面,曹丕就問了,是誰躲在劉夫人後面啊。劉夫人答道,是我家兒媳婦。曹丕就讓甄姬出來,替甄姬擦拭面龐,扶起髮髻,曹丕立馬驚呆了,之後曹操就為曹丕迎娶了甄姬。所以我們看,《世說新語》為了塑造曹操梟雄的形象捏造出來虛構的故事,而後人就以為這些故事是真的,對曹操加以攻擊,其實是冤枉了曹操。

南北朝之後是隋唐兩宋。這個時期曹操的正史形象出現了改觀,很多人對曹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唐太宗李世民討伐高麗途中,親自寫了一篇《祭魏太祖文》[7],唐太宗認為曹操英明神武,在國家危難的關頭匡扶天下,成為國家棟梁,功勞比過去的人都大。

而到了北宋,《資治通鑒》的作者,著名史學家司馬光認為曹操[8]知人善用,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和敵人對戰,從容自若。而在決勝的時刻氣勢磅礴。賞罰分明,性格儉節。我個人是非常認同司馬光對曹操評價的。

然而到了南宋,情況又不一樣了,北方是少數民族建立的金國。南宋也是一個偏安一隅的王朝,和蜀漢一樣也是要北伐才能光復國土,蜀漢多次北伐,而南宋也多次北伐。所以在這個時期,人們對同樣偏安一隅的蜀漢更有同情心。這個時候,中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寫了《資治通鑒綱目》,《通鑒綱目》是本於北宋司馬光所寫的《資治通鑒》,對其加以注釋和評論。在這其中,朱熹對司馬光讚揚曹操的說法大加批評,將蜀漢奉為正統和認為曹魏篡漢。由於朱熹在宋朝之後的歷史地位,朱熹對曹操批評的態度影響了非常多的人。南宋著名的詞人陸游也曾說過:「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 陸游直接將北伐的金國比作大曹,把南宋比作蜀漢。可見當時人們心中對曹操的偏見。

而在同一時期,曹操的民間形象並沒有什麼變化,依然保持著南北朝時期的負面形象。蘇軾的《東坡志林》記載[9]:人們聽到曹操敗了,喜聞樂見,而聽到劉備敗了,痛哭流涕,可見到了宋朝,民間對曹操是沒有什麼好感的。

所以到了明朝,羅貫中開始寫《三國演義》的時候,無論正史還是民間形象,曹操都是一個奸雄的樣子。而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只不過是承傳了曹操一千多年中的歷史形象而已。《三國演義》是一部文學性甚至歷史性非常高的作品,羅貫中在寫作《三國演義》的時候把三國時期的所有正史、民間故事,甚至戲劇都作為自己創作的參考。我們說《三國演義》七分歷史,三分虛構。就算是這三分虛構也不是羅貫中自己編出來的,而是羅貫中採用了之前的民間的流言。比如,曹操夢中殺人和甄姬的故事就出自《世說新語》。以上所說的這些並不是真實的歷史,都是在三國兩百多年後才出現在野史或者小說中的流言。由於《三國演義》的普及程度,使得曹操的形象在近代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了。到了這個時候,曹操的形象就被釘在了奸雄的板子上,成了人們心中板上釘釘的事了。

我們回溯歷史,就會發現在中國統一而興盛的王朝,大家對曹操的評價往往都很正面,比如西晉、唐和北宋,而在戰亂的王朝,比如東晉、南北朝和南宋,人們往往給予曹操負面的評價。這又是因為什麼呢?在動亂的王朝,人們更多的是用感情在看待曹操。我們知道東晉、南朝和南宋控制的都是中國南方地區,北方的廣大地區都在少數民族控制下,這些朝代都有多次北伐。東晉桓溫、祖逖都曾經北伐,南朝很多皇帝(宋武帝劉裕、宋文帝劉義隆、梁武帝)也曾經北伐,南宋岳飛也要北伐,這個時候,大家更多地產生了一種光復國土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種愛國主義的感情更容易和劉備的蜀漢產生聯繫。我們知道劉備和「曹賊」誓不兩立,諸葛亮多次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姜維也多次北伐。蜀漢北伐光復國土,和岳飛北伐光復大宋,謝安桓溫北伐光復大晉,形式上是類似的,感情上也是一致的。因為這種收復故土的愛國情懷,因為彼此處境的相似,人們更容易同情劉備,那麼劉備的對立面曹操自然成為了千夫所指的對象。這就是陸游為什麼在「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將金國比作曹操,而蜀漢比作南宋的原因。

既然歷史上曹操的形象有著很多不實的傳聞,那麼歷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請看下集《性情中人》。

注釋:

[1] 《晉書 陳壽傳》撰蜀相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領本郡中正。撰魏、吳、蜀三國志,凡六十五篇,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張華深善之,謂壽曰:「當以晉書相付耳。」其為時所重如此。

[2] 太祖謂曰:「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謝罪,太祖愛其才而不咎。

[3] 曹瞞傳云: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覆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4] 《晉書·習鑿齒傳》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皇晉宜越魏繼漢,不應以魏後為三恪。

[5] 《世說新語》魏武嘗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覺,左右宜深慎此!」後陽眠,所幸一人竊以被覆之,因便斫殺。自爾每眠,左右莫敢近者。

[6] 《三國志 甄皇后紀》裴松之註:魏略曰:熈出在幽州,後留侍姑。及鄴城破,紹妻及後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紹捨,見紹妻及後,後怖,以頭伏姑膝上,紹妻兩手自搏。文帝謂曰:「劉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婦舉頭!」姑乃捧後令仰,文帝就視,見其顏色非凡,稱歎之。太祖聞其意,遂為迎取。世語曰:太祖下鄴,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婦人被髮垢面,垂涕立紹妻劉後,文帝問之,劉答「是熈妻」,顧擥髮髻,以巾拭面,姿貌絕倫。旣過,劉謂後「不憂死矣」!遂見納,有寵。

[7]「帝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往代。」

[8] 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陳,意思安閒,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豪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群雄,幾平海內。

[9] 《東坡志林》「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皺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新唐人、大紀元《三國英雄》聯合製作組  #

責任編輯:畢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