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10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寶寶健康長大是父母最大的心願。國民健康署自10月1日起全面擴大新生兒篩檢服務項目,從11項擴增至21項。國健署表示,現階段民眾的自付額度仍為350元,另外,低收入戶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由政府全額補助,檢測結果若需進一步確診,後續費用全權交由政府支付,預估一年將增加預算600多萬元。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表示,嬰兒時期的先天代謝異常疾病症狀普遍不明顯,因此,藉由新生兒篩檢機制來預防,就算寶寶的篩檢結果為陽性,也不代表確定罹患該項疾病。家長只要在接獲通知時,盡早讓寶寶接受進一步確認檢查,部分先天性代謝異常的疾病就能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
根據107年新生兒篩檢統計資料,篩檢後異常個案數有3,657名嬰兒,其中又以G6PD(蠶豆症) 3,360名個案最多,平均每100名新生兒約有3名罹患,均已完成轉介追蹤。林宜靜表示,雖然新生兒多數疾病的發生率約在萬分之一以下,但若未經發現、適當治療,可能造成永久的神經與身體損害等後遺症,及早確診與治療將有更好的生活。
林宜靜補充,這次再擴大篩檢,雖有增加項目,但民眾自付費用350元維持不變。另外,低收入戶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政府仍然全額補助。初步篩檢結果顯示異常或疾病陽性反應,後續費用則由政府負責,預估年增600多萬費用。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表示,出生48小時是關鍵時期,只要採取0.3c.c微量腳跟血,就可以完成21項新生兒篩檢,若錯過關鍵時期檢測,可能導致篩檢結果呈現偽陰性。
林宜靜提醒,因近幾年發生多例因延後篩檢而喪失第一時間治療的契機,金融監管會2012年函請各保險公會,針對衛福部公告的新生兒篩檢項目之疾病,只要投保年齡為0歲新生兒,應排除等待期間規範。國健署呼籲,家長切勿為了保險而延後作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錯過黃金治療期。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