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奧克蘭1/6學校缺教師 新西蘭教師荒如何緩解?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9年01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溫妮綜合報導)新學年伊始,奧克蘭幾乎每6所學校中就有1所缺少教師。今年新西蘭已經從海外招聘了225名教師,但據估算,全國仍缺少650名教師。

奧克蘭缺教師學校高達15%

根據教育部《教育公報》(Education Gazette)近日發布的數字,奧克蘭有87所學校缺少教師,空缺崗位高達134個。缺少教師的學校占奧克蘭565所學校的15%。

校長聯合會(Principals’ Federation)主席考米克(Whetu Cormick)表示,校長們在為新學年做準備時將面臨巨大壓力。由於師資短缺,一些學校將被迫擴大班級規模。

新西蘭中學教師聯合會(PPTA)主席博伊爾(Jack Boyle)表示,如果教師短缺問題得不到解決,班級規模達到60人也不是不可能。

據報導,去年出現了13年級學生和教師助理組織課堂的事件,高中教師講授專業以外科目也很普遍。

海外招聘225名教師 短缺略有緩解

由於教育部已經從海外招聘了225名教師,其中151人進入奧克蘭,因此奧克蘭短缺局面較去年同期有所好轉。去年同期奧克蘭共有108所學校在招聘教師,占當地學校總數的五分之一。

教育部副部長麥格雷戈-裡德(Ellen MacGregor-Reid)表示,教育部招聘人員仍在努力填補全國250個職位空缺,其中奧克蘭占149個。但據業界估計,去年新西蘭缺少800多名教師,因此今年仍然缺少650名教師。

校長們表示,他們也在想辦法彌補缺口,要求教師推遲退休時間,將教師調整到平時不教的科目,甚至僱傭未經培訓的教師。

教學委員會(Teaching Council)的數據顯示,去年新西蘭有858名受過海外培訓的教師在新西蘭註冊,創下自2011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數字。相比之下,去年新西蘭培訓的教師註冊人數降至3166人,為同期最低水平。

從長遠來看,教育部去年預測,小學教師短缺會減輕,但未來八年內,中學教師短缺會更加嚴重。

工會組織:教師短缺是一場危機

過去一年裡,各學校和工會組織將教師短缺視為一場危機。教師短缺已經影響到教育質量,並給教師、管理人員和校長帶來了更大的工作量和壓力。工作量增加、班級規模加大、難以解決的行為問題及整體壓力,導致教師心理健康、幸福感和工作-生活平衡水平下降。

新西蘭教育協會(NZEI)和中學教師聯合會(PPTA)聯合調查發現,工作量增加和工作與生活缺乏平衡所造成的職業倦怠,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教師離職。近50%的新教師在五年內離開了教師行業,打算重返教學崗位的教師不到10%。

這項調查與NZEI和澳洲天主教大學聯合開展的一項年度健康調查結果一致。2016年和2017年的結果發現,學校領導倦怠率是普通人群的1.7倍;在專業支持較少的農村或偏遠社區工作的教師,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校長和學校領導感受到的壓力是普通人群的1.8倍,睡眠問題是普通人群的2.4倍。

工作、家庭衝突和長時間工作也是一個問題。2017年,學校領導出現抑鬱症狀的人數是普通人群的1.4倍,部分教師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37%的受訪者在回答問題時顯示出明顯的沮喪情緒,這一比例高於2016年的20%。

行動黨呼籲支付績效工資

行動黨呼籲通過績效工資來解決教師短缺問題,並表示現在是「為最優秀教師所具有的價值提供報酬」的時候了。

行動黨黨魁西摩(David Seymour)在週一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他將為學校提供9.75億元的額外資金,以填補教師空缺。

他說:「優秀的教師幫助孩子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不幸的是,由於工會合同,教師從業10年後拿到最高薪資,學校無法獎勵成功的教師。對於最聰明的畢業生來說,教師不是一個可行的職業。」

西摩表示,行動黨的「優秀教師補貼」(Good Teacher Grants)將使教師的平均工資提高2萬元,並提升教師職業,以吸引最優秀的畢業生任教。

他計劃的資金將來自削減「浪費性支出」,包括免費項目、地區發展基金(Provincial Growth Fund)和冬季能源補貼(Winter Energy Payments)。不過2017年大選前,兩大政黨都反對績效工資的提議。

中學教師或舉行罷工

中學教師聯合會主席博伊爾週一在接受新西蘭電視三台AM Show節目採訪時表示,他們決定在2月份結束前就薪資和工作條件「真誠」地和政府談判。如果教育部不做出讓步,他們就會舉行罷工。

他說:「目前政府的說法是『沒有更多錢,再等三年』,但為了孩子們的利益,我們需要超越這一階段。」

如果罷工真的發生,最早可能會在3月份進行。

本週起新學年已陸續開始,教育部允許各學校在1月28日~2月7日之間擇日開學。

責任編輯:徐亦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