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寰教授 「不勞不獲」的「宇宙觀」
人間世,常言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那麼,宇宙世界所發生的事物是不是應該有同樣的概念呢?記得光學工程學教授楊振寰(Francis T.S. Yu)曾在紀念已故的英國科學家霍金 (Stephen Hawking, 1942-2018)的《時間宇宙的新發現》(Discovery of Temporal Universe)講稿中,指出整個宇宙大自然界任何事物的發展及其因果關係,「都要在時間、能源、資訊等各方面付出代價而形成的」(There is always a price to pay in terms of energy, time and entropy)。「我們不能不勞而獲」(We cannot get something from nothing)。
北宋理學開山祖周敦頥(1017-1073)的《太極圖說》一書,從宇宙論談到人生觀,闡明了天理的根源,並以「誠」作為貫通道體的功夫。到了南宋,陸九淵(1139-1192)少年讀書時,知道「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恍然大悟地寫下:「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進而闡發他的「心學」要義:「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把整個宇宙納入心中,又從人心尋繹出一個宇宙間的共通性來。
我以俗夫愚人之見,認為傳統儒學既有「天人合一」的觀念,便私自把楊教授的論點稱為 「沒有不勞而獲」也就是「不勞不獲」的宇宙觀,進而建立了正面的進取、誠信、勤奮的人生態度。
楊教授的講詞,是從他2017年出版的《熵與資訊光學:連接資訊和時間的關係》(Entropy and Information Optics: Connecting Information and Time)一書摘錄下來的。那本書原是2000年初版教科書的增訂本。講稿大綱曾經製成Youtube,由楊夫人查露茜擔任講述人(, Narrator: Dr. Lucy Cha Yu)。
身為學者,他還出版了十多本專業及科普的書籍。因為關懷年輕一代的教育,在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退休後,又從聖地牙哥加大(UCSD)二度退休以來,他僕僕風塵於太平洋兩岸和台海三地,進行系列性的演講(Lecture Series)。
提到霍金教授,我們就聯想到愛因斯坦。大家都知道,3月14日那天,霍金死訊傳出,正是愛因斯坦的誕辰,也是義大利科學家加利璐(Galileo Galilei, 1564-1642)的忌日。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其實,他的出生之日,對關心近代中國歷史的人來說,也滿有趣地跟馬克斯和周恩來的忌辰巧合。天行地轉,生滅輪迴,冥冥之中,這個宇宙是否有其定律呢?
愛因斯坦有他的「相對論」,霍金又把「引力」和「量子力學」之間的矛盾結合在一起,推出「黑洞」理論,造成了「霍金輻射」的現象。他寫了《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和《宇宙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Universe),還有揭發自己的人生小宇宙《我的簡史》(My Brief History)。他似乎是用純粹數學理論的概念去觀察、解釋和推論宇宙,然後得到「必然」的結果。好像是在一張白紙表面,可以證實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是「直線」的絕對性。但是,從洛杉磯到北京的兩點之間,如果飛機從太平洋往西直飛,航程並不是最短的。這就牽涉到數學以外其他複雜的因素了。
楊教授利用物理和工程的法則去認知和對待宇宙。他肯定了時間在創造物理空間(宇宙)中的關鍵作用。沒有時間,就沒有物理實質;沒有空間,也就沒有生命。時間是宇宙創生的起點,而物理實質將時間的存在呈現給人類。人類絕對不是孤獨存在的。有朝一日,我們將會發現無數光年之外的一顆行星,也一度有過文明。讓我想起,媒體曾經報導,美國NASA 「好奇號」(Curiosity)探測機在火星發現到有機分子和「甲烷氣」(Methane Gas)而證明有生命的存在,跟楊教授和其他很多科學家的想法是一致的。
有人認為,霍金堪稱為愛因斯坦之後的另一科學偉人。可是,他並不是諾貝爾獎的得主,為什麼呢?一般說法是,他的理論無法證實。凡是未經或是無法證驗的事物,通常是被否定的。只有極其少數的例子,因為「先知」者的理論太過高深祕奧了,常人或須幾十年後才可辨認出來。霍金既是公認的天才。一般人的態度,也許是「寧可信其真」的吧?話說回來,楊教授的宇宙觀,也是很有價值的。站在人文主義的觀點,中國傳統的「天道」觀念連接到人世。宇宙間的「不勞不獲」的現象,對人生的啟發性太大、太重要了。
楊教授對科學普及教育的熱心,我想提出他的《神經網路與教育:學習的藝術》(Neural Networks and Education: The Art of Learning)一書。幾年前,此書早有Kindle電子書和Youtube有聲書在網路上出現。為了回應台海兩岸讀者的需求,坊間可以分別找到簡繁字體的譯本。學習的藝術,包括記憶、理解、思考三個方面。我們的頭腦和電腦不同,各有所長。機器的儲藏量極大,是它的長處,我們應善加利用。反之,人腦有記憶、聯想、悟性、突破、創新一系列的潛在功能。我們要充分瞭解「不止去學習事實,而且要思考其前因後果(學習How/Why)」。既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懂得學習的真義,必有奇效。在闡述理論的同時,經常提出實例,而且能夠突出他個人的經驗和感受,讓人有 」現身說法「的真實情況。他在書中如此自述:一個被大家認為「不可能高中畢業、上大學、留學、得博士學位、當教授、發表論文、出書、在專業上出人頭地的人」,結果完全達到目標了。楊教授伉儷對子女們的教育很成功,是華人學術圈內大家所羨慕的模範家庭。這本書可以作為自傳來看,也是一部華人移民的奮鬥成功史。
霍金乃一介書生,更是一個挑戰病魔的英雄。他在青年時期患上絕症,醫生判定頂多只剩兩三年的生命,結果活到76歳。聽到楊教授坦白道出自小受人輕視的那一段話,我們豈能毫無所動?他所提出的「宇宙論」而建立的人生觀,正是值得青年學子效法的。@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