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嘴裡長「鵝口瘡」怎麼辦?
六個月大之前的嬰兒,因為免疫力較弱,如果口腔或嘴唇的黏膜受損,或是沒有每天好好清潔口腔,就可能長黴菌。最常見的是長念珠菌,俗稱「鵝口瘡」。外觀和奶垢很像,但鵝口瘡黏很緊,如果勉強去除可能會隨之流血。
選擇適當的抗黴菌藥物治療,通常都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常用的是不會被腸胃道吸收的抗黴菌藥物,也因此一定要塗在鵝口瘡上才會產生作用,如果直接吃下去是沒有用的。
如果治療失敗,有幾個可能原因:
1. 治療天數不足:建議十天為一個療程,不能見好就自行停藥。
2. 塗藥次數不足:如果每天低於四次,可能會失敗。
3. 反覆感染:奶嘴或是媽媽的乳頭上也有念珠菌,這時候要換奶嘴,或是同時治療媽媽乳頭上的念珠菌,才不會像打乒乓球一樣,把念珠菌互相傳來傳去。
4. 太用力清潔:使用紗布或棉花棒太大力,可能會再次傷害口腔黏膜。
建議的塗藥方式是,照顧者將手洗淨之後,直接用手指頭塗藥在病灶上。比較不建議用棉花棒或紗布,如果太大力,反而會在黏膜上刮出新的刮痕,讓鵝口瘡又找到新的棲息地。
如果寶寶超過六個月大,且排除以上常見造成治療失敗的原因,就真的要小心是否有免疫力上的問題。不過這樣的機會真的很少。
<摘自《葉勝雄醫師的育兒發燒經》 幸福文化出版>
· 兒時過敏食物 長大後能吃?5招防治食物過敏
· 很多爸媽做錯了 寶寶咳嗽時如何正確應對?
· 如何減少寶寶吐奶?媽媽只需細心7件事
責任編輯:李清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