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破除錄音迷思 俄羅斯鋼琴家發現樂譜的魅力

【大紀元2018年09月30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Catherine Yang報導,莫琳編譯)「當我被音樂感動時,我是被一種非常特別的音樂所感動,我試著向觀眾傳達這樣的感動,讓觀眾聽到我聽到的音樂,這很難,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阿希雅‧科利帕諾瓦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曲子,但對在俄羅斯長大的鋼琴家阿希雅‧科利帕諾瓦(Asiya Korepanova)來說,卻另有一番體悟。

「你經常可以聽到這首曲子,人們經常在演奏;在電視上,收音機裡,到處都聽得到。」科利帕諾瓦在接受「Humanity Today」採訪時說,這首曲子幾乎成了各種場合的背景音樂(噪音),而她也早已聽膩了。

直到有一天,科利帕諾瓦親手翻開這首曲子的樂譜時,赫然發現樂譜展現給她的是她從來不曾「聽」過的。如果按照樂譜彈奏,就會有一些細節跟許多人在舞台上演奏的不同。科利帕諾瓦說:「這是我第一次發現傳統的演奏是這麼有力。」

忠於樂譜的演奏

科利帕諾瓦跟今日的音樂家們一樣,成長於錄音技術已經普及的時代。錄音技術的發明不可否認地改變了人們消費或消化古典音樂的方式,同時也改變了音樂家演奏的方式。

科利帕諾瓦解釋說:「某一位出名的音樂家演奏了一首協奏曲或錄了音,數百人聽了(錄音)後,難免就讓這位名音樂家的銓釋進入我們的心裡。這樣就發生了兩種情況:聽眾因此期待該協奏曲就該以那種方式呈現,而其它的音樂家們可能開始以這位名音樂家詮釋的方式去詮釋音樂,而不是按照原始樂譜寫的方式演奏。」

著名的例子就是貝多芬交響樂關於節奏的爭議。對於習慣了著名指揮家們將貝多芬的交響樂詮釋得節奏緩慢、壯闊宏大的聽眾來說,當他們聽到某位音樂學家說,這一曲的節奏本來應該相當輕快時,不免會感到驚疑。

鋼琴家阿希雅‧科利帕諾瓦(Asiya Korepanova)。 (Emil Matveev提供)

當經由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樂譜發現這個秘密的時候,科利帕諾瓦還很年輕,而這一發現卻具有驚人的意義。順便提一下,柴可夫斯基是最早見證愛迪生錄音技術的作曲家之一。

科利帕諾瓦說,「按照樂譜彈奏讓我覺得很神奇,非常新鮮」,儘管已經聽過數百遍,「就好像生命中第一次發現,因為我是在按照樂譜寫的方式彈奏」。

現在,只要忙碌的行程允許,科利帕諾瓦經常光顧圖書館,如飢似渴地閱讀、找尋更多的樂譜,有名的或寂寂無聞的都好。正是這種發現帶來的「新鮮」感,引領她成為演奏藝術家(performing artist)。

「當我被音樂感動時,我是被一種非常特別的音樂所感動,我試著向觀眾傳達這樣的感動,讓觀眾聽到我所聽到的音樂,這很難,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她說。

影片»科利帕諾瓦演奏穆索爾斯基《死之歌舞》之《小夜曲》

深入挖掘

對科利帕諾瓦影響最深的無疑是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這位音樂大師生活的時代正好在錄音技術發明之前。科利帕諾瓦笑說:「我想李斯特是『物化』(對象化)的犧牲品。」

這位浪漫主義作曲家留下了非常多樣化的作品,有時卻被認為是「炫技」作品、是用來炫耀技巧的安可曲。(或許吧,因爲李斯特在表演時會很用力地彈鋼琴,而真的就將鋼琴彈壞了,也會當著數千名觀眾挑戰其他鋼琴家。)

科利帕諾瓦因在一場獨奏會上演奏了所有24首李斯特練習曲而聞名(S.139,S.141,S.143,S.144,S.145),這是她經由研究李斯特的作品探索其思想品格的一種努力。她認為,李斯特為自己贏得了大師級演奏家的聲譽,將鋼琴的特色發揮到了極致,充滿了創意,但其本人極具深度、多彩的人生及其它傑出的方面卻經常被忽略。

影片»科利帕諾瓦演奏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

她說:「除了『鋼琴決鬥』跟砸壞鋼琴,李斯特實際上是個頗有信仰深度的人、國家主義者,也是一名慈善家,他的大部分收入都捐給了慈善機構,或貢獻給大教堂、紀念碑和音樂學校的建造。某種程度上,通過李斯特的音樂可以理解他豐富而富傳奇色彩的人生。」

科利帕諾瓦一開始演奏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Transcendental Etudes)就改變了對他只是一名炫技演奏家的看法。科利帕諾瓦認為他是非常嚴肅的,她期待著未來能再次演奏李斯特的24首練習曲。

1830年代,巴黎的鋼琴樂迷分成李斯特和西吉斯蒙德·塔爾貝格(Sigismund Thalberg)兩派。兩人相互較勁的結果就是在貝爾吉歐荷莎(Belgiojoso)公主參與的一場演奏會前進行「鋼琴決鬥」。

科利帕諾瓦即將參加的一場鋼琴比賽,靈感即來自以上的典故:歌劇公司「」於9月27日在佛羅里達州莫里斯古斯曼音樂廳(Maurice Gusman Concert Hall)安排了類似的獨奏會,由科利帕諾瓦演奏李斯特的作品,另一位鋼琴家則演奏塔爾貝格的作品。

譜自己的路

鋼琴家阿希雅‧科利帕諾瓦(Asiya Korepanova)。(Maria Bocharova提供)

科利帕諾瓦分享說,她和李斯特的另一個相似處就是她喜歡編寫鋼琴曲。李斯特擅長將名曲(如巴洛克風格的無伴奏合唱曲、歌劇,和貝多芬的所有交響樂)改編成鋼琴譜,這些經過改編的鋼琴曲也讓這些名曲更加受歡迎。

科利帕諾瓦覺得,將一首原本為其它樂器而寫的樂譜,包括多種樂器的合奏、交響樂及合唱曲目改編成鋼琴譜,就像在馴服一頭野生動物。

但她知道,兼具深度和廣度的鋼琴有著這樣的改編空間。她說:「如果你很瞭解鋼琴的聲音和脾性,你可以從中聽到一支管弦樂隊。」科利帕諾瓦很喜歡鋼琴曲的力度和音色。

科利帕諾瓦想改編鋼琴譜,始於對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ff)的喜愛。她演奏的曲目主要來自這位俄羅斯作曲家,但當遇到大提琴奏鳴曲時,就難倒她了。

她說:「拉赫瑪尼諾夫是一位天才鋼琴家,他大部分為鋼琴寫譜,而當他為鋼琴和大提琴譜寫奏鳴曲時,卻沒有給大提琴跟鋼琴一樣的份量。」她算過,拉赫瑪尼諾夫寫給大提琴的,每一個小節只有3到6個音符,而鋼琴卻可以有30到80個音符。

所以,當科利帕諾瓦跟大提琴家合奏時,她不能全力專注在自己的音色表現上,因為擔心這樣會蓋掉大提琴的聲音。大提琴家喜歡爭辯說,對真正出色的大提琴家,這不是個問題。但科利帕諾瓦不認同,因為拉赫瑪尼諾夫也曾為大提琴譜寫一些位於較弱音區的小曲。

因為擔心聲音蓋過大提琴而不能全力在鋼琴上表現,促使她開始思考,我是否可以作鋼琴獨奏,而完整地包含兩種樂器的聲音?

這是一個耗時又充滿熱情的過程,經過幾年的思考,她終於在2個月內改編出第一個鋼琴譜。因為非常喜歡這樣的改編過程,於是她又持續地改寫了一些其它的作品。

雖然這個想法在她腦海中已經醞釀了十多年了,科利帕諾瓦在四年前才真正開始認真地改編鋼琴譜。

今日,錄音技術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品質及臨場感,而30歲出頭的科利帕諾瓦則是能夠隨時隨地將他們的演奏傳遞給聽眾的第一代音樂家之一。

她向記者展示了短片《午夜作品》系列(Midnight Pieces),這些都可以在YouTube線上觀賞。這些2分鐘、5分鐘的作品因為很短還不能算是一場獨奏會,但她認為值得跟大家分享。

影片:《午夜作品》系列之30 —— “Le mariage des Roses”

科利帕諾瓦每週在太平洋標準時間的午夜直播一小段珍貴的鋼琴曲,她以鋼琴詮釋著每一首她喜愛的作品,提醒我們在豐厚的古典音樂作品中,總是還有更多東西值得去發掘。

她以四個類型作品作為一個播出周期:一是名曲,一是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一是她改編的鋼琴曲,再一個是鮮為人知的作品,可能出自藉藉無名的作曲家,也可能是名家被遺忘的作品。

共53支影片,她從去年9月開始錄製,每週演奏一曲,最近因為而暫停,之後將會繼續下去。@

影片:科利帕諾瓦與中提琴家凡德施塔特(Milena Pajaro-van de Stadt)合奏勃拉姆斯《中提琴奏鳴曲 Op.120》

責任編輯:蘇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