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El Camino Hospital

華人如何在美就醫,聊聊美國醫療機構

人氣: 172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8年08月04日訊】文:Jean・華人健康促進計劃經理
很多華人來到美國都會碰到很多困惑,很多問題。其中就最大的困擾就是生病的時候不知道去哪裡看醫生?來自大陸、台灣、香港的人都知道,如果生病直接到醫院裡去找醫生就行了。可是在美國完全不是這樣,美國的醫療系統跟大陸的完全不一樣,最大的不同就是:並不是你生病就可以直接到醫院。

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美國醫療機構的特點:

(一)醫生通常不在醫院裡工作

為什麼說有病不能直接上醫院呢?因為美國的醫生和醫院的關係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雇傭關係,而是一種合作關係,英文叫Affiliation。換句話說,醫生不是醫院的雇員,即使醫生在醫院裡工作,也是因為要用醫院的一些設施為病人診治。通常醫生的診所也不會開在醫院裡面,而是有自己的專門診所,所以當病人有病時(一般不是急診)的話,通常都是到醫生的診所裡診治。

(二)一名醫生可以同時和幾家醫院有合作關係

很多病人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診治需求,對醫院設施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作為醫生的話,如果能同時和幾家醫院建立合作關係,就可以滿足病人不同的醫療要求。

比如,如果有病人需要做手術,那麼醫生就可以根據病人的需求,給病人更多的醫院來讓病人選擇。例如,選擇離自己家比較近的醫院;或是選擇一個各種設施比較完善的醫院。

當然,病人的手術必須是要通過醫生的許可,才能到醫院完成,而不能自己和醫院單獨協商。

(三)住院後,為什麼同時收到3份帳單?

病人在手術結束回家後,通常會收到3份帳單:一份是醫院的帳單;一份是醫生的帳單;如果有麻醉的話,還有麻醉師的帳單。為什麼呢?

這是由美國的醫療政策來決定的。當初在制定這個法規的時候,完全是以病人的利益為出發點,而不是以醫院的營收立場為考量目地。也就是說,在醫生照顧病人的這個職責上,醫生完全是獨立的,而不需要考慮醫院的收益,或者說受到醫院收益的左右。

(四)美國醫院,嚴格的轉診制度

在美國,病人有病的話首先要去家庭醫生那裡診治,如果家庭醫生沒有辦法診治時,他會幫病人轉診到專科醫生那裡。就是說,如果病人想進一步治療,必須通過家庭醫生才可以轉診。

(五)挑選一位好的家庭醫生並不容易

在美國要挑選一位好的家庭醫生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好的家庭醫生通常都有很多的病患;而且又有保險的限制。在挑選醫生的時候主要考慮的因素是:你的保健提供什麼樣的選擇?

不同的保險計畫都有規定的醫療網,包括醫院、醫生診所、化驗檢查中心、藥房等,提供服務給承保人。網絡較小的保險計畫通常可供選擇的醫生也會比較少;網絡較大的保險計畫可供選擇的醫生和醫院就很多。

(六)EL Camino Hospital為華人尋找到更多會說華語的醫生

對於華人社區來說,不管是老年人還是青年人,在就醫上碰到的最大障礙就是語言。到哪裡能夠找到說華語的醫生呢?

由EL Camino Hospital的醫生推出的「華人健康促進計畫」——HMO,建立了一個會講華語的醫生的網絡,這個網絡裡面現在已經有99位醫生,包括家庭醫生、婦科、小兒科的醫生;另外還有六、七十位專科醫生,他們都是至少會講一種方言,基本都會講普通話。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從網站上下載這個名單。

(七)免費和低收入診所

對於一些短期來美的人,或者留學生,當他們需要就醫的時候,可以到哪些醫院呢?

如果不是很緊急的情況下,是可以去一些社區裡的門診,他們叫Free Clinics,就是針對低收入,或者沒有保險的人群,提供這種免費,或者低收費的醫療服務。

比如像Pacific Free Clinic,它是附屬於史丹福大學,由學生經營的免費診所。僅在週六看病,按照抵達先後次序看診,額滿為止。可以做健康檢查、肺結核檢查、愛滋病資訊、基本的X光攝影等。

另外還有一些牙科診所為沒有保險、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的牙科護理,如簡單的洗牙、補牙和拔牙等。

在這本手冊裡有很多這樣免費診所的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登錄「華人健康促進計畫」的網站來免費下載電子版的《華人醫療健康指南》,來獲取更多的醫療資訊。#

EL Camino Hospital小檔案:南灣第一家為華人量身打造健康計畫的醫院。由EL Camino Hospital推出的「華人健康促進計畫書」是醫院醫療團隊和華人社區間的橋樑,旨在通過和社區團體的合作,為華人提供適合其語言和生活習慣的專門服務,讓大家對華人最常見的健康問題有所認識和預防。
電話:650-988-3234
郵箱:CHI@elcaminohospital.org
網址:

註:以上工商資訊均由EL Camino Hospital 的「華人健康促進計畫的經理」——Jean提供。

本文刊載於舊金山6月30日健康版

責任編輯:李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