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中國夏令營市場前景樂觀?
【大紀元2018年08月21日訊】暑期將盡,大陸有媒體對中國近兩年「野蠻生長」的夏令營市場進行了預測和分析。從文章開篇所說的「有人估算,這個眼下每年只有兩三百億的市場,將在未來5~10年內,暴增至4000億元」來看,陸媒似乎得出了頗為樂觀的結論。
文章還引述了一位夏令營創辦者的展望分析稱,「中國有1.6億中小學生,其中城鎮小學生,也就是具有夏令營消費能力的約占30%,也就是有4800萬人」;但「目前行業內規模最大的機構,一年的接待人次也才只有1萬左右」;由此足見,「這一行目前(在中國)還剛剛起步,沒有壟斷性公司,是一個巨大的藍海」。
此外,中國一家旅行社發布的《2018暑期遊學夏令營報告》也有數據顯示,「越來越多中國家庭青睞去國外參加遊學、營地類旅遊,2018年預計規模達到100萬人次,花費超過300億元」。
上述這些數據當中,最需要質疑的就是那個所謂「具有夏令營消費能力」、「約占30%」,即「4800萬」的城鎮小學生人數。若按照官方統計的「中國80%的勞動者月收入不足5000元」來算,4800萬學生所在的家庭,又有多少能支付的起「國內遊學5000元左右」、「海外遊學23000多元」的人均費用呢?收入決定了消費,也足以讓市場規模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暴增。
或許有人會說,中國有錢的父母不在少數,砸鍋賣鐵也要把錢花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則更多。國內一家旅行社也統計發現,「今年家長給孩子選擇遊學產品,不只是看價格」。然而,我們看到,那些不把價格當成「最重要考慮因素」的父母們,卻把「安全性」放在了首位。
中國營地教育聯盟的一位負責人表示,「營地教育行業也有自己的門檻」;「在可預見的將來,可能會由一次重大安全事故引發整個行業的大洗牌」;「這個過程不會很久,也許我們兩三年後就會看到」。可見,「安全性」也並非是那些夏令營創辦者們的強項。
長久以來,中國頻發的安全事件已喚醒了人們對安全的高度關注。夏令營、遊學項目之所以能在安全問題上觸動父母們的神經,也正是因為孩子們被置於險境的不安全事件時有發生。一個行業對「安全性」的疏忽,必然與監管不到位有關。陸媒也坦言,「夏令營行業在國內還屬於監管空白狀態,雖然涉及教育和旅遊,但並沒有明確的對應管理部門」。
要知道,無論是教育,還是旅遊,都應該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兼顧「教育和旅遊」的夏令營不以安全為重,不過是因為其承辦機構牟利心切罷了。
一位做了十幾年營地教育的機構創辦人就直言指出,「夏令營的本質是教育而不是旅遊或者別的什麼」;「需要有研發團隊與有經驗的老師作支撐」;「一名好老師的培養,是需要花時間的,像我們這麼慢的擴張速度,在其它行業是不可想像的」。此外,一家「生意堪稱火爆」的機構創辦人也表示,「對於夏令營這個產業來說,光有錢是不行的,人,也就是師資,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迅速擴展,我們的師資力量目前還跟不上」。
可見,是凡有發展前景的營地教育機構,都不會只把眼睛盯在「未來5~10年內,暴增至4000億元」的市場規模上。因為教育本身與牟利無關。
比如,一位旅居加拿大的中國媽媽在接受陸媒採訪時談到,「加拿大有很多福利性質的夏令營,主要依靠志願者來運營」;「然而,在加拿大想當一名夏令營志願者並不容易」;「要提交一大堆證明文件,包括犯罪記錄、健康狀況等等,還要求接受游泳、划船、急救、兒童心理學等一系列技能的培訓與考核」。
還有一位在美國定居多年的中國媽媽也表示,「最有口碑的美國傳統營地,從來不是靠其硬件設施獲得口碑,而是靠營地中的人——從管理者的用心到輔導員的素質」;「一名美國營地專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只要有好的輔導員,我可以在停車場、可以在一片水泥地上搞一個優秀的夏令營」。
對比之下不難發現,中國與發達國家在教育上所呈現出的最大差距,就體現在對教育的界定與認知上。這不僅是教育機構、學校是否努力、用心的問題,而是因為整個國家在教育領域的大方向上出現了偏差。
有文章指出,中國夏令營市場進入爆發期,是因為父母們「在瘋狂的應試教育下對戶外教育的極度渴求」。我們不僅要問,既然正規的學校教育都已被視為「瘋狂」,作為調劑和補充的「戶外教育」又如何能把孩子拉回正軌、讓其接受良好的教育呢?
除非這種「戶外教育」能完全脫離中共治下的這種瘋狂、畸形的教育模式。不難發現,海外遊學夏令營正是以這種目的為導向,才占據了中國夏令營市場的最大份額。參加這類夏令營不是為了彌補國內教育的不足,而是對中共治下的洗腦教育徹底絕望,從而為將來出國享受真正的精英式教育做準備。
可以說,海外遊學夏令營越是火爆,就越能證明,中國為牟利也好、為洗腦也罷的教育體制已徹底走向失敗。那些開展了海外遊學項目的機構,若能從中賺的盆滿缽滿,那就是在掌摑中國教育,不過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恥辱而已。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