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8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林丹紐約報導)在11日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年會分組討論上,在美國土生土長的17歲華裔高中生余孟婷,用流利的中文分享她研究20世紀美國華人移民史的發現及思考,中文幻燈片也完全由她自己製作,她流利的中文令人嘖嘖稱歎。有誰想到,她是一個第五代華裔,而她父親完全不會中文。
不過她有一個很重視孩子學中文的媽媽。媽媽許雅寧來自台灣,是哥倫比亞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及雙語教育博士,曾在公立中小學任教,目前在哥大教育研究所工作。
許雅寧說,她在三個孩子相繼出生後,她就想,怎樣才能讓在美國長大、英文為母語的孩子們也能保存中文?但她看到幾乎沒有成功的例子——自己的先生作為第四代華裔,就不會中文。許雅寧為此著急,她很想自己的孩子突破這個很多華人家庭遇到的難關。
「我就想怎樣才能成功。」許雅寧說,「我本來是會計師,為了教孩子學中文,在老大5歲的時候,我重新回到大學讀教育,就是為解開這個謎題。」
許雅寧把三個孩子作為「小白鼠」試驗,把自己學到的語言教學和雙語教育的理論運用到孩子身上,並不斷摸索總結,白天她在公立中小學教英文,晚上在家教孩子中文。
余孟婷說,媽媽採用台灣的課本,從小讓他們仨兄妹看中文的卡通片、卡通書本、學成語。更重要的是,晚上媽媽和自己及哥哥、妹妹開「讀書會」——讀中文小說,並一起用中文討論。他們還聽中文歌、學唱中文歌曲,並用中文寫日記,「我從小學開始用中文寫日記,那時還配上圖,到現在仍堅持寫。」
余孟婷說,長大後,她就自己來找中文書,因為讀自己喜歡的書,所以也很有興趣,不覺得是負擔。
余孟婷還向華文媒體投稿,他們兄妹三人到亞洲旅行,他們操流利中文,居然沒人發現他們是ABC。
許雅寧在孩子身上「試驗」成功了。對於經驗,她說,「學語文的方法,就是大量閱讀,大量寫作──不管是學母語或是學外語,只有這條活路。」
剛開始時,要讀短文、讀感興趣的文章,而且要堅持不懈;要讓孩子參與其中,而不是讓他們被動地學,另外要相信孩子,不要急於求成。她把這些經驗與其他家長分享,希望能給海外家庭帶來鼓勵和方向。◇
責任編輯:文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