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歲時節慶禮俗

【節氣典故】小暑為熱浪之始 養生需心平氣和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Fotolia)

【大紀元2018年07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2018年7月7日11時41分,太陽到達黃經105度,小暑至。「小暑過,一日熱三分。」暑,炎熱的意思,小暑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古書記載:「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小暑,六月節。《說文》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鷹始擊。」溫風至, 《禮記.月令》:「季夏之月……溫風始至。」指小暑日後,溫熱之風來到。蟋蟀居壁,指蟋蟀居穴於壁,《禮記正義》:「蟋蟀居壁者,此物生在於土中,至季夏羽翼稍成,未能遠飛,但居其壁,至七月則能遠飛在野。」鷹始擊,指老鷹猛鳥開始學習搏擊,迎殺氣也。

唐詩《小暑六月節》形象鮮明地描述了小暑的光景:「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過了小暑,就要進入「三伏天」,所謂「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伏」,即伏藏的意思。《說文解字》引《釋名》:「伏者何?金氣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夏至後第三庚日為初伏,2018年的「三伏天」將從7月17日開始,到8月25日結束,共40天。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Fotolia)

小暑食俗:食新米 食藕 食三伏麵

自宋朝末年時起,在民間出現了在每年小暑過後早稻成熟開鐮食新的習俗。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人們還會把新米做成乾飯,釀成新酒,備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絲瓜、茄子一起食用。

炎熱的天氣,人們出汗多、消耗大,因而民間有「小暑吃蜜藕」的習俗。早在清咸豐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了。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適合夏天食用。小暑時節,清甜爽脆的蓮藕無疑是消夏良品。

蓮藕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Shutterstock)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有吃羊肉的習俗,稱為「吃伏羊」。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說唱「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用香菜點綴的羊肉湯。(大紀元)

南朝梁宗懍寫的《荊楚歲時記》中說:「 伏日,並作湯餅,名為闢惡餅。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湯餅,以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則伏日湯餅,自魏已來有之。」可知伏日吃熱湯麵餅闢惡保健的習俗,從三國時期就有了。

此外還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相傳古代有些大力士,之所以力大無窮,就是因為常吃鱔魚的緣故。清代張璐《本經逢原.卷四魚部》,還真有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主藥就是鱔魚。鱔魚味鮮肉美,而且刺少肉厚,又細又嫩,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美味。

夏季養生重養心

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按五臟主時來看,夏季為心所主,故需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

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過激,心平氣和。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

《黃帝內經.經脈別論》中提到:「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意思是人和自然是相對應的,故若過度勞累,便會得病。

如今生活節奏快、競爭力強、接收大量資訊、生活空間擠迫,再加上複雜的人際關係等,使現代人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懂得舒緩這些壓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中醫將精神調養列為養生諸法之首。

打坐可以幫助人心平氣和。(Fotolia)

在沒有空調和冰箱的古代,人們靠的是通風、少動、調節情緒等方法應對暑熱。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消暑》:「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

古人深知「煩夏莫如賞夏」、「心靜自然涼」的道理,調整身心,才能更好地度過炎炎夏日。這些方法在現代仍然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台灣中醫師林貴認為,夏季重在養心,心安則血暢,血暢就神清氣爽。所以夏天要使自己保持「心靜」來怡養心神。中午小睡片刻,有助於養心。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午睡保護心臟的作用不可小覷。另外,打坐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讓緊張、充滿壓力的心情能夠平靜下來。

長夏之際 健脾除濕

中醫五行學說:木、火、土、金、水,對應自然界的五季:春、夏、長夏、秋、冬,也同時對應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長夏在黃曆六月,五行中屬土,與五臟的脾相呼應。而小暑正是長夏之際。

那麼四時保健要如何遵循大自然與五行的規律呢?《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歧伯說:「心主夏」、「脾主長夏」;「病在心,愈在長夏」。

香港中醫學會理事長俞明珠曾撰文介紹稱,脾臟的特點是喜燥、喜溫、惡水濕,而長夏是一年中濕氣最重的日子,氣候悶熱,陰雨不斷。尤其海洋性氣候地區,濕氣特重。

濕本是陰寒之邪,切忌冷食,因為嗜凍貪涼會導致濕上加濕、寒上添霜。久而久之,脾虛困頓,不能將日常代謝的廢物及時排出體外。故長夏養生的關鍵在於除濕、利濕以健脾運。

他表示,雖天氣炎熱,飲食仍宜以溫為主,不宜吃冰冷食物,以免腹受寒氣。解暑還是茶水好,可食各種瓜果,如冬瓜、黃瓜、西瓜、苦瓜等當令食物。#◇

責任編輯: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