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又譯為艾森豪)是美國的第34任總統,也是九位五星上將之一。他是美國史上第一位未擔任過公職的總統(第二位則是在2016年11月9日勝選的唐納.川普)。
艾森豪威爾1890年10月14日出生於德州的工人家庭,幼年時家境貧困,家中對神的信仰虔誠,他小時候就會背誦聖經。
有這麼一個故事:艾森豪威爾小時候和家人玩牌,因為手氣不好,拿到一副爛牌,嘟著嘴抱怨個不停。母親嚴肅地告訴他:「不管手上握的是好牌或是爛牌,都必須把它打得淋漓盡致。你不能一味地羨慕別人手中的好牌,也不可一直抱怨手中的牌不好,要專心地發揮你現有的牌。未來的人生也應如此,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你要努力運用僅有的條件,才能創造出新的人生條件。」
母親這一席話對他影響很深,其中的人生哲學,也與他日後每每在逆境中都能克難致勝的經歷相互呼應。
軍旅生涯
艾森豪威爾於1911年進入西點軍校就讀,但是他在軍校的表現並不突出,在164名畢業生中以第61名的成績畢業,後奉派德州,最初幾年的考績就被評為優異,之後他在坦克訓練中心任職,因其參謀作業的傑出表現獲頒優良獎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升任少校,但是他在這官階上長達十六年都未能晉升,原本想就此退伍,但是受到上司康尼爾將軍的鼓勵而選擇繼續服役,之後他進入參謀學院,一年後在275名畢業同學中,名列第一。
艾森豪威爾留在華府的國防部助理部長辦公室內擔任參謀,從事工業動員的業務並協助創立陸軍工業學校。1935年他前往菲律賓協助麥克‧阿瑟將軍制定菲律賓的防衛計劃,在這裡他受到麥克‧阿瑟的賞識,在任務結束後他升任第三師參謀長,於1942年晉任少將。
盟軍最高統帥
在1942年這個關鍵時刻,他從幕後躍到最前線,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被任命為同盟國「歐洲戰區司令」。他執行登陸北非的火炬行動,在好友巴頓將軍等人的協助下成功完成登陸,給予軸心國軍隊沉痛的打擊,在一年後盟軍順利攻下意大利本土。
1944年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盟軍最高統帥並升任為五星上將,這時他正策劃「諾曼底登陸作戰」(亦稱「大君主」任務)。
在登陸前夕天候卻突然變壞,整個西歐風狂雨驟,空軍與海軍皆無法在這種天候下達成任務,攻擊行動似已不可能執行。然而,此次行動若延後,必將錯失一年當中最適合進軍之時機。顯然艾森豪威爾手上拿的這副牌並不理想,但沒有任何時間容他抱怨,身為盟軍最高統帥,他必須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考驗。
在6月5日清晨,雲層逐漸消散,雨勢漸漸減弱。他當機立斷,發動登陸命令。結果盟軍成功地登陸,並於8月19日渡過塞納河,8月25日攻下巴黎。這場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在此戰役中,艾森豪威爾指揮若定,將其才幹表現得淋漓盡致。英國首相邱吉爾評論道:「有史以來最艱鉅、最複雜的作戰──『大君主』任務,已獲得無庸置疑的成就。」
然而在一切看似順利的情況下,盟軍遭遇了最後的挑戰:在1944年12月納粹德國集結所有優勢兵力發起「突出部之役」,讓盟軍遭受空前挫敗,攻勢一度受挫,美軍101空降師及兩個裝甲師被圍困於比利時巴斯通,情勢危急。
這時艾森豪威爾請巴頓將軍急率第三軍團趕赴巴斯通解救,但是當時巴斯通地區正逢歐洲數十年來最冷的冬天,戰場被大霧和大雪籠罩,盟軍無法提供任何空中火力支持。在這裡,巴頓必須以三個師的兵力劣勢,迎戰納粹德國的七個師。
就在巴頓將軍祈求神的幫助,寫下那段著名的「巴頓禱告詞」時,在統帥部的艾森豪威爾也不約而同地對神祈禱:
「我請求同盟國的每個人從現在開始激起勇氣、決心與努力的高點。讓每個人的心都有著共同的信念,在地上、在空中、在每個地方摧毀敵人。以此團結在一起,以這不可動搖的信念作為我們戰鬥的理由,藉著上帝的幫助,我們將邁向我們最偉大的勝利。」
結果接下來的六天都是晴天,巴頓的第三軍團得以順利北上,解救了被困在巴斯通地區的101空降師。
歐戰最後在1945年5月結束。艾森豪威爾功不可沒,但他沒有用任何華麗的言語來誇耀他的勝利,只是發了以下電文昭告世界:「盟軍部隊的使命,已經於1945年5月7日當地時間2時41分完成了。」
承接著戰友的使命
艾森豪威爾在歐戰勝利後回到美國,他要求政府將他的公務減少到最低限度,希望有時間去釣魚。他在演講中也屢次強調:「我的職務只是一個象徵罷了,我不是一個英雄。」
然而這時他肩負的歷史重任悄悄到來,蘇俄共產集團準備赤化全球,開始佔領西歐各地。
這二次大戰後蘇俄曾招待艾森豪威爾至莫斯科拜訪,在這期間由紅軍首領朱可夫元帥親自接待,在其間極盡的討好、攏絡。最後在艾森豪威爾準備離開時朱可夫對他提了一點要求:美國有一間雜誌登了一張蘇俄領導人斯大林不良形象的照片,希望艾森豪威爾能基於彼此友誼的立場協助請那個雜誌停刊銷毀照片,但是艾森豪威爾對他解釋了美國自由社會的體制及個人之信仰,婉拒了那個請求。
在日後艾森豪威爾的日記中也提及:
我堅信的傳統與信仰使我認為我是共產主義的死敵,共產主義似乎等同於極權主義,而那正是我所痛恨的。
1945年12月,艾森豪威爾的摯友巴頓將軍不幸於因意外過世,蘇俄紅軍的行動更加肆無忌憚,艾森豪威爾接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的職務,在任內發揮了過人的領導統御能力,將十餘國不同立場及背景的軍事領導組成一個強而有力的同盟並對抗共同的敵人:蘇俄共產集團。
與此同時,在東方的朝鮮在蘇俄的支援下進攻韓國,三天內就攻下首都首爾。艾森豪威爾的前上司麥克‧阿瑟上將率美國第8集團軍投入戰場,他發動仁川登陸,擊敗朝鮮軍隊,讓情勢轉危為安;然而這時中共發動百萬部隊參戰,又讓情勢急轉直下。
麥克阿瑟警告美國政府當局:共產主義的威脅是全球性的,它若在一個地區得逞侵蝕,就會威脅其它任何地區,進而帶來毀滅性的災難。然而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不願得罪蘇俄,繼而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只得將麥克阿瑟解職,韓戰也陷入僵局。
當時正值總統選舉,美國國內對杜魯門姑息的態度甚為不滿,艾森豪威爾在二次大戰中的卓越表現及他誠懇、與人為善的作風讓共和黨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競選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接受了此提議。在政見上艾森豪威爾除了提出經濟政策外,更承諾將親赴前線光榮結束韓戰,最後他以55%的得票率贏得了總統大選。他首先兌現承諾:於1953年7月與朝鮮達成停火協議,結束了韓戰。
接下來在國內他制定了反對種族歧視的相關法律及一系列擴建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法案,並妥善縮減軍事支出,避免惡性的軍備競賽。由於他的努力,讓美國社會經歷了二次大戰後最安定、繁榮的時期。
對外,他開始面臨著一連串共產集團的挑戰:1954年9月中共發起九三砲戰, 艾森豪威爾清楚表明美國協防台灣的立場並於1954年12月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同年他指導中情局協助推翻了瓜地馬拉的共產政權;1955年讓蘇俄紅軍退出奧地利。
遺憾的是,之後越南遭受共產集團的赤化,前任杜魯門總統曾金援南越,使其能夠抵抗北越共產政權,但未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直到艾森豪威爾想介入時,情勢已日趨直下,難以挽救。
1957年中東的約旦發生親共的政變,幾乎引發大規模的戰事,艾森豪威爾指派第六艦隊前往地中海,幸而約旦國王胡笙迅速平亂才不致擴大。在這一年他開始實行「艾森豪威爾主義」,用武力來保護任何請求軍事援助的國家,防止共產主義侵略,在2年內撥款4億美元向中東國家提供經濟援助。
1958年,中共發動「八二三」炮戰,企圖奪占台灣,艾森豪威爾發布聲明:「美國不會放棄對台灣的責任!」同時調派美軍第七艦隊前往台灣海峽,協助台灣軍隊防衛作戰,在給國務卿杜勒斯的備忘錄中,艾森豪威爾提到:
台灣本島部隊之集中,裝備及訓練應加速。美國應給予蔣總統盡可能的協助,支援金馬前哨部隊,並整備完善其主力及作為待機使用之武器。
準備利用大陸上任何可使反攻有合理成功機會之政治、軍事或經濟狀況。
這說明艾森豪威爾願意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的計劃,他又同時透過身邊的軍政首長對中共提出警告:「若試圖派軍登陸台灣,那美國將不惜動用核子武器!」
1960年6月18日,艾森豪威爾訪問中華民國,與蔣介石總統共商反共計劃,並且重申加強中美共同防禦,台灣也因此成為遠東反共的前哨站。這一年已是艾森豪威爾即將卸任總統的一年,依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只能兩任,而此時的他已七十歲,而且患有心臟疾病,身體的狀況已讓他難以繼續履行職務。
揭示美國最終目標
1961年1月17日晚上艾森豪威爾發表他的告別演說,在演說中他提及,美國作為世界的領導國的最終目標,在於為世界和平與人類謀福利,然而在美國走向這和平與崇高的目標卻遭受著共產主義恐怖的威脅。他說:
我們面對一種敵對的意識形態──具有世界性規模和無神論性質,目標殘忍,手段陰險。不幸的是,它所造成的危險將長期存在。欲成功地對付它,所要求的與其說是危急關頭感情上短暫的痛苦,毋寧說是作出犧牲,以使我們能堅定踏實、任勞任怨地承擔一場長期複雜鬥爭的重任──與自由共存亡。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戰勝一次又一次的挑釁,始終朝著世界持久和平和人類美好未來的方向前進……
我們的終極目標已邁開堅實的步伐,但是任重而道遠。作為一個普通公民,我將始終不渝地,為推動世界沿著這條道路前進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卸職之後的艾森豪威爾將財產給政府,只留下鄉村居所,他在那兒完成著作《遠征歐陸》、《白宮歲月》。1969年他病逝於華盛頓陸軍醫院,享年79歲。
2006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興建一座艾森豪威爾紀念館的提案,地點選在國會山莊前面的賓州大道上。該委員會的意見和理由是:綜合各方面史學家的評論,艾森豪威爾被認為美國有史以來偉大總統之一,應與華盛頓、傑弗遜、林肯、羅斯福等齊名。@*
參考資料:
◎《19顆星:美國近代四大陸軍名將》艾德格.普伊爾 著 蘇維文譯 麥田出版
◎《美國歷任總統列傳》周一夔著 黎明文化出版
◎《歐洲十字軍 艾森豪元帥回憶錄》艾森豪著 國防部史政局編譯出版
◎《艾森豪日記》艾森豪著 梅寅生譯 黎明文化出版 #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