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7月22日訊】今年6至7月,聯合國與白宮先後發表兩個報告,前者談美國的貧困問題,後者宣告美國延續50年的反貧困之戰結束。兩個報告發佈之間穿插一美國脫口秀主持人上演的烏龍:用2015年的美國貧困人口資料嘲諷2017年進入白宮的川普製造了貧困。
——切莫小視這烏龍,它體現了美國以民主黨為代表的「進步派」與保守主義地在反貧困策略上的深刻分歧。
為何要將歐巴馬的「政績」贈給川普?
最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極端貧困與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菲力浦·阿爾斯頓(Philip Alston) 向聯合國提交了一份報告。據他統計,現在全美國有約4000萬貧困人口。其中,1850萬人屬於「極度貧困」(也稱「赤貧」),還有530萬人的生活狀況堪比「第三世界的赤貧階層」。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這位元教授引用的資料是歐巴馬時期的,但他批評的卻是川普政府。
「今日俄羅斯」美國頻道「今夜編輯」(Redacted Tonight)節目看了這份報告如獲至寶,這一主打政治諷刺路線的節目,請了許多美國脫口秀演員作該節目主持人。7月2日那期節目的常駐主持人約翰·奧唐納(John F. O’Donnell)據這報告狠批川普政府在製造貧困,「從來沒人跟我說,美國在製造窮人方面也是世界最厲害啊。」節目播出後,因為與事實不符,一些外媒查看報告後質疑該節目:資料明明是2015年,即歐巴馬當政時期的,那時川普還未進入白宮,製造貧困的業績怎麼歸於他?該報告撰寫人阿爾斯頓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資料是有些過時,即便如此,他還是認為川普在惡化當前局勢。
美國的媒體與學術界偏左,都以進步派(即自由主義)自居,對他們寵愛的歐巴馬任期內的問題緘口不言還罷了,但要川普為前任這樣背黑鍋,實在太荒謬。早在2016年大選期間,因選情極為對立,我因此花了不少時間瞭解美國現狀,知道美國存在貧困人口增多、中產階級人數減少及收入水準下降等各種社會瘡疤,美國政府機構當時公佈的資料是最好的說明。
歐巴馬時期被媒體默殺的貧困數據
五分之一的美國家庭無人工作。2016年4月22日,美國勞工統計局公佈,2015年全美共有8141萬家庭,全家無人工作的家庭有1606萬,比率達19.7%。這意味著美國每五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家庭無人工作。美國勞工統計局從1995年開始進行這項統計,家中沒有人工作的比率一直沒有很大變化。
1995年,家中沒人工作家庭的比率是18.8%,2011年曾達到最高的20.2%,2012和2013年都保持在20%,2014年略降,為19.9%,2016年為19.7%——這20多年,正是比爾·克林頓總統充當全球化主要推手,製造業大量轉移至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美國失業現象日趨嚴重的20年。
中產階級數量已經不到美國人口一半,收入下降。皮尤研究中心於2015年12月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中產階級家庭所占比例已從1971年的61%減少到2014年的49.4%,中產階級已不再是這個國家的大多數。中產階級的衰落伴隨著收入分配的日益擴大的不平等,該報告指出,2014年美國總收入的49%進入了富裕家庭,1970年這一數位為29%。同時,2014年全美總收入的43%進入到中產階級的口袋,大幅低於1970年的62%。
與失業相關的白人中年男性自殺率大幅增加。2013年5月2日,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公佈:從1999到2010年,在經歷了經濟衰退和次貸危機的十年裡,美國中年人自殺率上升了28%,其中白人自殺率上升了40%。據分析,失業是導致美國中年白人男性自殺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富人主導的國內政治專注守成,窮人主導的國內政治專注變革,但二者都會導致動盪。美國一直以本國中產為主的社會階層結構自傲,認為中產階級家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既有利於社會的穩定,也有利於推動社會消費,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本世紀以來美國中產階級日漸萎縮,既顯示了美國國運走衰,也成為今後美國政治的關鍵問題。
過去數年,民主、共和兩黨建制派都沒能提出一個可行方案來解決問題,於是選民在無奈和絕望中,把眼光轉向政治素人,這就是2016年美國大選的社會背景。
福利主義的爭論點:擴大就業還是擴大福利供給?
在阿爾斯頓等「進步派」精英有意忽視美國目前工作機會劇增,繼續糾纏于給窮人提供糧食券、批評川普為富人減稅之時,白宮7月12日發佈了一個針鋒相對的報告,聲稱美國始於1964年的「對貧困之戰」大體上已勝利結束。該報告稱,按消費來衡量,美國貧困率自1961年以來下降了90%,目前只有3%的美國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這個報告的寫作背景如下:川普上任以來一系列經濟政策,如吸引國際資本來美,促使製造業復蘇,工作機會迅速增加等,使失業率降至18年最低的3.8%,公認為自雷根以來最好狀態。
今年4月,川普簽署了行政命令,概述了聯邦援助計畫中低收入公民的工作任務,包括為低收入個人提供聯邦醫療保險的醫療補助計畫,以及補充營養援助計畫——這兩個計畫都是在林登·詹森(Lyndon B.Johnson ,1963–1969任美國總統)執政期間開始的,1964年1月,這位民主黨總統在他的第一次國情咨文講話中提出了「對貧困之戰」(war on poverty)的說法,這兩個計畫意在為貧困公民編織社會安全網。
根據這一行政命令,川普政府已經允許肯塔基、印第安那、阿肯色和新罕布夏等四州提出的要求——這四州要求那些接受醫療補助者去工作,這是美國政府自詹森總統的計畫實施的第一個此類限制。
今年6月,美國眾議院以微弱多數通過了一項農業法案,其中包括要求一些獲得糧食補助福利的成年人參加工作。所有的民主黨眾議員和20名共和黨眾議員投票反對該法案,現正在等待參議院通過。
在就業形勢大好,報告指出,現在的時機非常適合擴大對於那些享受社會福利、沒有殘疾的適齡工作的成年人的工作要求。歸根結底,擴大的工作要求可以改善現有福利受益人的生活,同時尊重工作的重要性和尊嚴。
以上這些,被菲力浦·阿爾斯通指責為「破壞已經漏洞百出的社會安全網的關鍵方面」。
這一爭論在美國延續了將近50年:解決貧困問題,應該擴大就業還是擴大福利供給?
川普的反貧困策略:授人以漁
從世界範圍內看,推廣自由經濟思想之所以困難,是因為自由經濟的不少優點與人的直覺相悖,例如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個最大誤解,就是認為支持福利主義的左派較能促進基層福祉、縮窄貧富差距,而支持自由市場的右派則只顧經濟發展,漠視窮人死活。但這並非事實,美國學者也早就發現這一問題。
自從1964年1月詹森總統開展反貧困戰爭以來,增加稅收、擴大福利供給就成為反貧困的主要手段;後來美國學者發現,自從1964年美國的「反貧困戰爭」開始,福利開支飆升,貧窮率卻停滯不下,基尼係數還從1964年的0.36攀升至2010年的0.44。現實讓一些研究者意識到,社會成員如果對社會福利產生倚賴,將製造長期貧窮,開始嘗試從「認知陷阱」中往外爬。
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的研究,美國的貧窮率自二戰結束後穩定下降,但自從詹森總統于1964年推行「反貧困戰爭」以來,福利開支飆升,貧窮率卻停滯不下,貧富差距逐漸攀升:1960年代後期,花費1千億美元社會福利開支,貧困率大約在13%;此後,福利開支每年逐步上升,到2013年達到每年9500億美元的規模,但從1960年代後期以來,貧困率再也未曾下降,一直徘徊在13%上下。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公佈的統計報告,2015年美國的貧困率為13.5%,貧困人口為4310萬人(此次統計的貧窮家庭指生活在官方貧困線以下的人群,4口之家的年收入不超過2.4萬美元的家庭,是按收入統計,並非今年7月白宮報告指的消費率),宣告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基本失敗。
歐巴馬當政八年,在最初的五年當中不斷擴大福利開支,結果也不得不在2013年承認,美國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2015年11月的共和黨總統初選辯論中,當主持人問最支持自由經濟的蘭德 · 保羅(Rand Paul),貧富懸殊問題值不值得關心時,保羅勇敢地回答:「當然值得關心。哪些地方的貧富懸殊最愈演愈烈?是民主黨執政的城市、民主黨執政的州份、民主黨執政的國家。」
行文至此,不得不提到馬文·奧拉斯基(Marvin Olasky)1992年出版的《美國同情心的悲劇》(The Tragedy of American Compassion),這是一本被譽為20世紀90年代「關於福利和社會政策的最重要的書」,美國前眾議院議長金裡奇曾將本書視為其構思「美利堅契約」的藍本。
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美國人從小就被告知要有同情心,特別是要幫助窮人。因此,政府設立多種反貧困專案,宗教和社會團體成立各種救助組織,富人捐款成立各種基金會,美國日益成為「福利社會」。但同情、慷慨、樂善好施這些原本是美國優良傳統的東西,而今已成為引起社會不滿和腐敗的重要原因。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美國窮人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寧願接受社會福利也不願自食其力。因此,政府只有減少救濟,讓更多的人就業,恢復緊密的家庭和社會關係,才是解決貧窮化的出路。
奧拉斯基的思想歷程同樣值得關注:他是典型的青春期無神論者和大學裡的馬克思主義者,於1972年加入了美國共產黨,成為典型的社會反叛者,他自己也承認那一期間曾打破了十條誡命中除反對謀殺那條之外的每一條。一年多之後,即1973年末,他就離開了共產黨,並於1976年皈依基督教。
因為這段從共產黨轉化成基督徒和保守主義者經歷,奧拉斯基對福利主義之害鞭辟入裡,在闡述保守主義反對福利國家(不是反對任何福利)的兩大理念,例如「過度的福利讓被救助者喪失工作主動性、喪失尊嚴、喪失人格;例如政府一旦跨越有限政府的紅線,充當殺富濟貧的角色,必然破壞鼓勵辛勤工作、追求自我實現的新教倫理,挫傷商人和資本家經營的積極性,進而危害自由市場經濟的運行」時,語言之尖銳,批評之透徹,同類著作中幾乎無人能出其右。
這本《美國同情心的悲劇》闡述的道理,可以用兩句中國古話概括:救急不救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降低貧困的手段上,共和黨選民中有七成以上的人反對割富人的「肉」來向窮人輸血。如今,川普總統正在遵循保守主義的反貧困策略,變民主黨長期以來的「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這不僅有利於培養窮人的自立自尊之心,更有利於美國未來的發展。
文章轉自台灣上報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