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童(1248年─1293年)是太師木華黎(1170年─1223年)的四世孫。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為追念功臣,召安童入朝擔任宿衛官,官位在百官之上。
安童的母親帖木倫是忽必烈的正妻昭睿皇后的姐姐,時常出入禁宮。有一次,忽必烈見到她,問起安童的事情,她回答說:「安童雖然年幼,卻也是輔佐皇帝的人才。」忽必烈問她:「你從哪裡看出來的呢?」她說:「每次退朝後,他都只是同前輩老臣們講話,從未親近過那些年少輕浮的人,我是從這點上看出來的。」
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反對他的漢化政策,一直興兵與忽必烈對抗。中統四年,忽必烈率軍征討其弟,抓獲上千名阿里不哥的黨羽,猶豫著要如何處置。正巧安童隨侍在側,忽必烈問他:「朕要治他們死罪,你認為如何?」安童當時才16歲,他回答說:「他們也是各為其主,陛下剛平定天下,就以私怨殺人,這樣如何能夠收服那些還沒有歸附的人呢?」忽必烈驚奇地說:「愛卿年紀輕輕,能講出這樣的話!愛卿說的正合我意。」由此更加器重安童。
至元二年,忽必烈任命安童擔任光祿大夫、中書右丞相,增其食邑至四千戶。安童推辭說,自己這麼年輕就被授以重要官職,恐怕四方會輕視朝廷。忽必烈見安童面對名利,還能以大局為重,不覺動容,對他說:「朕已經過深思熟慮,卿不要再推辭了。」
至元八年,陝西行省地方官員也速迭兒建議說,由於他們那裡鬧飢荒,盜賊橫行,如果不公開殺一兩個,就達不到懲戒的作用。朝廷敕令中書省詳議此事,安童奏報說:「強盜、竊賊一律處死,恐怕不合適。有犯死罪的,應按照舊例上報待批。」忽必烈接受了他的意見。
有一次中書省上奏,有五十人被判死刑,安童說:「臣等核查他們的罪狀,其中有十三人是因鬥毆而殺人,罪不至死。對其他人的判決,臣等沒有異議。」於是忽必烈下令將這十三人改判為充軍。
至元二十四年,宗王乃顏舉兵反叛,忽必烈親征,最終平定了叛亂。受乃顏牽連入罪的皇室宗親,忽必烈派安童負責審問,多數人獲得平反。一天退朝後,安童走出宮門,那些被免除死罪的宗親,爭著迎上去拜謝,有人甚至為安童拿馬韁繩扶他上馬。安童對他們一概都不理睬。
有人趁機對皇帝吿安童的狀:「宗親即使有罪,也都是太祖(成吉思汗)的子孫、陛下的昆弟;安童丞相雖然尊貴,但也只是人臣,怎麼能傲慢、不敬到這種地步呢!」忽必烈沉思良久才說:「你們這些沒見識的人,哪能理解安童這麼做的用意呢。安童故意羞辱他們,是為了讓他們改過遷善啊。」
至元三十年,安童薨逝,忽必烈震驚哀悼,下詔由大臣幫助辦理安童的喪事。
安童天性敦厚穩重,不管身處困境還是順境,無論榮辱,他都能夠守正不移,恬然自處。閒暇時,孜孜不倦地研習儒家經典,與儒生們談論道義,探究聖君賢臣之事、義夫孝子之行、治亂成敗的緣由、生死憂樂的道理,二十年來沒有一日鬆懈的。
雖然安童自小就位高權重,但其住宅堂宇極其樸素簡陋,除了必需的客廳、臥室、廚房之外,再沒有其它多餘的房間。有人建議安童擴建住宅,他說:「屋子可以遮風避雨足矣。我聽說,有人辛苦地購置田地住宅,最後都給了不肖子孫享用,這事我可不做。」
安童在相位前後二十年,勵精圖治,廢除苛政,推行寬平政策。抑制淫奢風氣,減輕賦稅,知人善用。與丞相史天澤、左丞相許衡、姚樞等人,共同輔佐皇帝處理國家政務。君正臣賢,所以至元之初,朝廷安定,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國有餘財,糧倉滿溢,天下大治。忽必烈曾經稱讚安童說:「有安童在,朕可以高枕無憂。」@*#
事據:《國朝名臣事略》卷一之二《丞相東平忠憲王(安童)》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