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上馬殺敵 下馬寫書的猛將薛仁貴
初唐武功赫赫,高宗時唐軍開疆拓土,先後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版圖達到唐朝之最。風雲際會的時代,正是英雄大顯身手的舞台。由太宗慧眼擢拔的白袍勇士薛仁貴,也在此時正式開啟他建功立業的征途。
顯慶二年(657年),唐將蘇定方率一萬兵馬,征討在西域造反的西突厥可汗賀魯。這是一場經兩代皇帝、四次用兵的硬仗,終於在蘇定方用兵時結束。雖然不知薛仁貴是否參加了這次戰爭,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為順利打贏這場仗立下大功。不過,這次軍功可不是因為他斬殺多少敵人、繳獲多少戰利品,而是以立策樹籌的方式,不戰而收服人心。
尚武崇文,為大唐廣布恩德
正史記載,蘇定方出征時,薛仁貴向高宗上疏,以「兵出無名,事故不成」為依據,提出作戰方略。因當時突厥部落分裂,其中泥孰自恃才幹,不肯屈居於自立為可汗的賀魯之下,但不幸被擊敗、妻兒被俘虜,這才不得已歸順。而唐軍在打仗中也抓到泥孰的家眷,正準備把他們充入賤籍,但是最妥當的方式是將他們送還,並賞賜財物。
薛仁貴說:「這樣,大唐既能表示對泥孰的同情和撫卹;又能讓百姓看到賀魯的殘暴無道和大唐皇帝的仁德廣布。」[1]高宗欣然應允。果然泥孰感佩皇帝恩典,願誓死效忠唐朝。薛仁貴的建議,不僅削弱了突厥實力,同時讓唐軍成為一支正義之師。在戰場上,蘇定方等人無懼十萬敵眾、暴雪二尺的殘酷考驗,贏得以少勝多、一統西突厥的大捷。後來,泥孰成為唐朝冊封的第一位突厥可汗,為大唐守護邊疆。
這封被史書留存的奏疏,有理有據、層次分明,薛仁貴的遠見卓識可見一斑。原來,他不僅是戰鬥力極高的將士,還是文武雙全的軍事謀略家。
而他的學問造詣也許更今人驚歎,兩唐書中的《經籍志》和《藝文志》,都記載了一部14卷的《周易新注本義》,作者一欄赫然寫著薛仁貴的大名![2]很難想像,他竟然在習武練兵的同時,還寫了一本學術研究類型的著作。雖然這本書已經失傳,但是這則記錄卻展示他飽讀詩書的另一面,而且這位大將軍的真實學歷,恐怕很多讀書人都望塵莫及。
難怪在有關薛仁貴傳說的藝術作品裡,多次提到他的才學。比如在戲曲中,薛仁貴自稱「昔日仁貴博覽古今書」;當他懷才不遇時,妻子柳氏也勸慰他:「你胸中萬卷書,何必恁憂慮?」[3]這不是後人對薛仁貴一廂情願的美化,而是千真萬確的史實啊!
一馬當先,盡顯射箭手雄姿
馬背上的薛仁貴則更是英勇神武,在遼東、漠北一帶上陣殺敵,了得的騎射功夫得到充分發揮。顯慶三年,薛仁貴再度東征高麗,先在貴端城殺敵三千,次年又在橫山大戰敵將。史書中寫他「匹馬先入,莫不應弦而倒」[4],身先士卒的薛仁貴竟然還是位百發百中的神射手。到了石城,薛仁貴棋逢對手,敵方也派出一位弓箭手,一連射殺十幾名唐軍。薛仁貴則單騎迎戰,打落他的弓箭,讓他雙手不能發力,一舉將其生擒。
在乾豐元年(666年)的唐朝滅高句麗的戰爭中,薛仁貴和大將軍李勣一同出征,也就是後來流傳甚廣的「薛仁貴征東」事跡。據史書載,唐軍起初交戰不利,幸虧有薛仁貴兩次及時救援,殺敵五萬餘人,扭轉戰局。對此,高宗也親自寫信嘉獎,盛讚他「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衝右擊,所向無前」。[5]
兩年後,薛仁貴帶兩三千士兵進攻高句麗重鎮扶餘,軍隊中有人以兵力少,勸他不要冒進。薛仁貴則認為:「兵貴精不貴多,重要的是主將善於用兵。」[6]於是他堅持出征,以殺敵一萬餘人的戰績攻克扶餘,其它城鎮聞風歸降,唐軍聲威大振。
然而最令人感佩的,卻是打了勝仗後薛仁貴的作為。他因軍功被封為郡公,留守高句麗,在那裡撫卹孤兒和老者,擢拔當地賢才,旌表忠孝義士。一時間,高句麗百姓無不欣然歡喜,真心接受唐朝的教化。占領一座城或許只需要智謀和武力就可以了,但是要收服一國人心,卻是需要廣博的仁愛和高尚的德行。薛仁貴就做到了,或許在他心中,真正懂得「武德」的真諦吧!(本系列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1]《舊唐書》卷83:蘇定方之討賀魯也,於是仁貴上疏曰:「臣聞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其為賊,敵乃可伏。今泥孰仗素幹,不伏賀魯,為賊所破,虜其妻子。漢兵有於賀魯諸部落得泥孰等家口,將充賤者,宜括取送還,仍加賜賚。即是矜其枉破,使百姓知賀魯是賊,知陛下德澤廣及也。」
[2]《舊唐書》卷46:《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薛仁貴撰。
《新唐書》卷57:薛仁貴《周易新註本義》十四卷。
[3] 兩處唱詞出自明傳奇《白袍記》。
[4] 《舊唐書》卷83:明年,又與梁建方、契何力於遼東共高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仁貴匹馬先入,莫不應弦而倒。
[5] 《舊唐書》卷83:高宗手敕勞之曰:「金山大陣,凶黨實繁。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衝右擊,所向無前,諸軍賈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業,全此令名也。」
[6] 《舊唐書》卷83:仁貴乘勝領二千人進攻扶餘城,諸將咸言兵少,仁貴曰:「在主將善用耳,不在多也。」
點閱【「白袍戰將」薛仁貴故事系列 】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