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蓮花入世又超凡 連繫佛國仙境
古來中國人讚頌蓮花聖潔、是仙子、是君子。在中華傳統儒釋道文化中,也都留下了蓮花的風標,人們托花言志,訴說淑世的情懷、借喻修行的志節,溝通天地神明,寄託成仙的心願。
蓮花就是荷花
蓮花也就是荷花,但不是睡蓮。蓮花歸屬於蓮科、蓮屬,睡蓮屬於睡蓮科、睡蓮屬。芙蕖、芙蓉也都是蓮花的別名。一株蓮花上,根莖花葉實心,各有名稱,各具養生的妙用。
「蓮」在古代是指荷花的種實——蓮子。西漢的字典《爾雅‧釋草》說:「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花)菡萏,其實蓮,其根藕。」詳細記述了荷的各部位名稱。這說明自古以來,國人對荷花的功能、用處早有認識。
古早文學中的蓮花
蓮花在古老的文學作品《詩經》中留名,在《楚辭》中流芳。
《詩經‧國風‧陳風》的詩篇〈澤陂〉(意:水澤大池),也反映了華夏子民對蓮花早有認識。〈澤陂〉三章,分別以蓮花的各種名稱來比喻女子:「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與蕑(蓮,註1)」;「彼澤之陂,有蒲菡萏」。蓮花未開的花苞稱菡萏(音同汗淡)。從彼時以來,蓮、荷常常並用,都是指同一種植物。
屈原的《離騷經》以「芙蓉」稱蓮花,喜好蓮的芳清:「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脩以為常。 」藉蓮花的淨潔作為修身的表徵。
蓮花在中華文化中的表徵
蓮花的象徵意象非常豐富,在中華傳統儒釋道文化中,也都留下了蓮花的形影。人們藉蓮花訴說淑世的情懷、借喻修行的志節、溝通天地神明和寄託成仙的心願。
士子淑世的情懷——為國作棟梁
唐初四傑的王勃有《採蓮賦》,說的是士子入世的情懷。他感嘆往昔賦蓮作品很多,但是都有所不足,因而作《採蓮賦》,開頭一句,「非登高可以賦者,唯採蓮而已矣 」就拔高了蓮的高度,詠蓮出類拔萃,卓爾不凡。其實王勃以採蓮賦歌,呈獻給君王,是以蓮自喻,表明願為國家作棟梁的心跡,《採蓮賦》以一歌作結束,歌曰:
芳華兮修名,奇秀兮異植。紅光兮碧色,稟天地之淑麗,承雨露之霑飾。
蓮有藕兮藕有枝,才有用兮用有時。何當婀娜華實移,為君含香藻鳳池。
藻鳳池是上苑之園池,「為君含香藻鳳池」意表振文采於皇家之園池,為國效命,這是儒家士子積極入世的精神。也是以香草美人自況,為國為君效忠貞的心跡吐露,傳揚屈原離騷忠心的精神。
君子修行的志節——出淤泥而不染
宋代李曾伯《詠荊州瑞蓮》讚蓮花乃「花中君子」:「花中獨此號君子,愛蓮有說聞濂溪。」宋之前,唐人愛牡丹成風尚。到了宋代,北宋五子之一的濂溪先生周敦頤獨愛蓮花,他築室於廬山蓮花峰下,在蓮花洞開辦濂溪書院,講授孔孟聖賢之學。
濂溪先生「愛蓮說」一出,讓蓮花君子「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德跨度千年矗立於華夏之土,引得許多君子雅士同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風標,甚至凌駕了牡丹的國色美名。
溝通天地神明——獻蓮供佛 淑氣參靈
南北朝時,江淹作《蓮花賦》,以蓮花為「天地之精英」的瑞草,「香氛感俗,淑氣參靈」,說蓮花透發善之氣可以溝通天地神明。
晉朝時就有這樣的故事,據《晉書》記載,晉安王子懋(字雲昌,晉武帝第七子)清恬、廉讓、好學。子懋七歳時,母親阮淑媛一度病危。宮中請來僧人起齋,有獻蓮花供佛的,眾僧以銅瓶盛水養蓮花,想讓花不凋萎。子懋流涕禮佛,說:願母親因此身體安和,願諸佛顯力使蓮花不萎直到齋法完畢。
七日後齋法結束,那蓮花更見鮮紅,眾人從瓶中看到蓮花莖梗上稍稍長出根鬚,當世人稱受到子懋的孝心感應而生。
寄托成仙的心願——歸返青蓮樂土
蓮花聖潔無垢,佛家視為淨土極樂世界的花。佛教初入中土時,翻譯的佛經把佛國世界的花,統稱為「寶華」,像蓮花、優曇婆羅花都是寶華。佛座就是蓮花並開的「蓮臺」。佛的畫像中,也常見菡萏長在佛菩薩的腳邊。在佛教中,也以「青蓮」比喻修行的慈悲境界和覺者樂土的象徵。
歷代名人中,詩仙李白自號「青蓮居士」,與佛國仙鄉緣份深厚。李白仙風道骨,合儒、俠、仙於一身。在他不同凡響的作品中,常現神仙思想,玄光閃爍。他言自己是謫仙:
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
李白生於中亞細亞巴爾喀什湖西,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明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李白從青蓮仙鄉落入凡間,在人間修行,「戒得長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蓮色」、「了見水中月,青蓮出塵埃」,又長牽回歸仙鄉的思慕:「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
謫星在天上居青蓮仙鄉,在人間居「青蓮」之土,怎般的巧合?這天上人間的對應,又豈只是巧合?冥冥中是誰的安排?是誰能超越生命遷化的層次呢?透過詩仙李白和蓮花,展現天上人間的深切聯繫,透露修煉的機緣。
百花中除了蓮花,何者能入世又超凡,又能盡表仙家、佛國的境界呢?
註1:《康熙字典》引《韻會》《韓詩》傳,說「蕑」,蓮也。@*#
(點閱【花間集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