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大戰金兵,收復襄陽等六郡。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出兵平定楊么在洞庭湖一帶的叛亂,俘獲楊么,平定戰亂。
這段期間,岳飛的坐騎是兩匹極好的駿馬。岳飛之孫岳珂所著的《金佗稡編》,就講到其祖岳飛論及這兩匹馬的故事。
岳飛說,這兩匹戰馬不是以力氣出名,而是以牠們的先天素質聞名。牠們不同於一般普通的馬,岳飛對此也感到驚奇。牠們的食量極大,每天能吃幾升的豆子,喝十斗水。如果沒有精良的飼料、乾淨的泉水,牠們寧可餓死,也不吃不喝。
為牠們披上戰甲,戴上頭盔,牠們開始馳騁沙場。一開始,馬兒好像跑得也不是很快。等跑了一百多里之後,馬兒開始振展鬣毛,長聲嘶鳴,這時牠們會振奮四蹄,急速奔馳。
從午時到酉時,馬兒還能再跑兩百里。為牠們卸下馬鞍、盔甲時,不見牠們喘息,也不見牠們出汗,一副若無其事的神態,氣度從容鎮定。
岳飛說,這樣的馬雖然吃得多,卻不會隨便地接受食物;力氣充沛,卻不會逞能炫耀。這可是能長途跋涉、可以擔負重任的良馬。
遺憾的是,岳飛在返回襄陽、平定楊么之亂時,這兩匹駿馬先後戰死。
後來,岳飛的坐騎改換其它戰馬。岳飛從中發現馬匹的差異。新坐騎每天吃食不超過數升,而且不挑不揀,餵牠什麼,牠都吃,喝水也不講究,也不選擇泉水。為牠披上盔甲,還沒奔赴戰場,岳飛手上的韁繩都還沒收緊,馬兒就開始站立不安,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策馬奔馳後,一開始牠會奮力地奔跑,但是剛跑了一百里,馬兒就顯得力氣衰竭,大汗淋淋,大喘不止,一副幾乎要倒下的樣子。
對此,岳飛評價道,這種馬吃得少,容易滿足,但是性情喜好逞能,不蓄積內力,很容易耗盡力量,這是愚鈍的馬兒,不能擔負長途跋涉的重任。
雖然都是馬,但是內在的素質不同,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也完全不同。氣度鎮定的馬兒,不追求外在表現,卻能展現出驚人的力量,協助統帥衝鋒陷陣,勢不可擋。而追求一時風采、炫耀顯示自己本領的馬兒,雖然一時可以奮力而為,但因其內在缺少蓄積的力量,無法持之以恆。
沉穩的氣度、內在的素質,能確保完成使命所需的毅力與恆心,成就良馬千里遠征的使命。@*#
責任編輯: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