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科技業最大貢獻 施俊吉:讓新科技走入平凡人家
【大紀元2018年06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郭曜榮台北報導)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11日表示,台灣的製造能力,將新科技轉化為各種便利的產品,從設備昂貴的實驗室走入平凡人家裡。台灣的生產效率,也讓創新的科技設計,不再侷限於高收入者消費的奢侈品,而是更多人負擔得起的日常用品。「讓科技進步的價值能夠傳達到世界更多角落,這是我想特別和大家分享,台灣科技業最有意義的貢獻。」
2018「第31屆國際證券業協會(ICSA)」年會11日在圓山飯店登場,施俊吉以「台灣總體經濟現狀與科技產業發展榮景」為題發表演講。
他提到,科技產業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產業。2000年ICSA年會首次在台灣舉辦時,正是dot-com泡沫的高峰期,睽違18年後有幸再次主辦,他可以很自豪地說,經歷多變的景氣循環、激烈的產品競爭,甚至嚴格的摩爾定律考驗,台灣科技業依然走在全球的最前端,而且更加的壯大。台灣的半導體及平面顯示器產值分居全球第三及第二位,多達11項電子產品全球第一。無論是隨身使用的智慧手機,工作時使用的電腦,休閒時享受的視聽設備,以及運動時穿戴的智慧裝置,台灣科技業都在生產過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施俊吉說,台灣科技業能有今天的成就,企業家精神、人才、技術和政策支持扮演關鍵的角色,但他特別分享台灣與眾不同,創新與包容性的科技業生態體系。 首先,台灣是一個市場及資源有限的小島,所以科技企業在創業時,必然以進軍國際市場為目標,才有成長的空間。然而,打入國際市場並非易事,全球客戶不同的規格及多元的需求,不斷推陳出新的技術與設計,淬煉出台灣科技業獨特的靈活與彈性。
其次,台灣的經濟發展一向以中小企業為為主力,科技業的發展也保存了這樣的特色,並非由少數大型企業主導。台灣的北、中、南都有眾多的科技企業群聚,這些企業各自專注在特定領域,投入研發、提升技術或是改良製程,終能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同時,透過每一個小小創新的累積,匯集成台灣科技業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
他說,大多數台灣的科技企業,也許只負責產品的某些生產區塊或是某一段製造過程,所以更具備技術及系統整合能力,更能夠快速融入新的產品供應鏈,也更願意結合外部企業力量。台灣的企業聯合起來,形成聚落,透過多維度的分工與整合,建構出綿密且強大的生產網路。
無數的生產網路,打造了台灣科技業生生不息的生態體系;這樣的生態體系,在過去,維持台灣全球科技重鎮的地位於不墜。在未來,面對新一代的科技,如AI、AIoT、3D感測、區塊鏈等,則能以其為核心,圍繞創造最大價值。他深信,台灣的科技業必然繼續繁榮,引領全球趨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面對數位時代為金融市場帶來的轉變,台灣也展現了推動金融科技創新的決心。去年通過《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是第一個將「監理沙盒」入法的國家,目前已開始接受業者申請進入沙盒實驗,實驗期間最長可達三年。他有信心,台灣的科技業做為全球領先者,台灣的Fintech發展也將不落人後。◇
責任編輯: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