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會談無果 中共官媒放軟話
【大紀元2018年05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上週五(5月4日)美國政府貿易代表團離開北京,本次雙方貿易談判無果而終——既無聯合聲明,亦無安排高層會面。但在美貿易代表團離開後,中共官方媒體卻悄悄「調轉」輿論。
美國之音報導說,貿易會談後,美國一走,中共官媒就開始大幅度降低在中美貿易摩擦中的反美調子。
僅幾週前,中共官媒還充斥諸如「奉陪到底」之類的激烈言辭,但自美國貿易代表團前往北京前兩天,官媒已將美國此行的交鋒從之前的「談判」統一為「磋商」。
從雙方會談內容來看,儘管美國貿易代表團本次帶去的要求並未比以前減少,甚至比以前報導的條件更為嚴厲,如要求中國在規定時間內將貿易順差減少2,000億美元。
但出奇的是,美貿易代表團一走,大陸黨媒卻展現了轉移視線、調低調子的系列報導。中共官方新華社稱,現在美中摩擦已經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美方「不遠萬里派出強大陣容與中方面對面磋商,這本身就是一個進步」。《人民日報》上週六稱,「中美經貿領域終於開始撥雲散霧。」
大陸媒體《經濟參考報》週一(7日)援引一位不具名的人士的話說,為了達到美方提出的部分要求,中共商務部正在研究措施,進一步降低一些食品、藥品和醫療器械的進口關稅。
雙方會談並非首次正式接觸
從2018年1月美方對洗衣機和太陽能板徵收關稅起,再到3月鋼鋁關稅、4月301調查對中國產500億美元產品徵收關稅,以及中方對美農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中美貿易衝突進入升級態勢,5月3至4日的會談其實是雙方在互徵關稅後第二次正式會面。
2月,兩名中共政治局委員先後訪美,尤其是2月底,時任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主任、現任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率團訪美,為中美貿易衝突滅火。事隔兩個月後,媒體傳出,劉鶴當時向美國提出,中方願意削減關稅、放寬配額、開放國內金融業等舉措,以及提議雙邊達成自由貿易協定計劃。但因為無實質性內容,中方的提議被美方拒絕。
根據中共官媒新華社的200餘字通稿,雙方同意繼續保持密切溝通,並建立相應工作機制,這被外界視為雙方談判的成果之一。
專家:中共料加速執行承諾過的改革
根據大陸微信圈率先傳出的美國貿易代表團在會談前遞給中方的草案,美國要求中共在2020年時,使中美年貿易順差額至少比
同時,美方還希望中共停止對「中國製造2025」計劃提供補貼和其它政府支持,該計劃的目標是搶占未來戰略性行業的全球統治地位,涵蓋了機器人、飛機製造、航天、新能源汽車等多個關鍵行業。
中共則要求包括美國停止對中資企業收購美國敏感技術的調查、調整之前對中興通訊祭出的七年出口禁令,以及解除對中國集成電路出口的禁令。
外界認為,雖然談判可以先要價再討價,但是只有在至少一方退讓的情況下,才能達成新的和解,避免壓力或衝突。
「接下來幾個月,我們預計隨著中共加速執行它之前公布的改革措施,後續談判可能會最終縮減當前的關稅提案。」瑞銀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王濤(Wang Tao)在社交媒體信息中提到。她預計,最終美國徵收關稅的結果,對中國出口和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會有限。
美徵收關稅對華出口影響料今年稍晚出現
王濤也表示,中美之間所有的核心貿易分歧不可能都得到解決,所以持續的貿易緊張局勢和不確定性可能會對中國的出口訂單和相關商業投資構成壓力。
「如果這類放緩跡象顯著,目前(中共的)信貸緊縮政策,特別是與基礎設施投資相關的政策,可能會放鬆或轉向。」她說。
中共政府將於本週二(8日)公布4月份的貿易數據。摩根大通亞太地區副主席李晶(Jing Ulrich)週一在媒體發布會上表示,美國貿易措施可能會在今年晚些時候影響到中國出口。
中共央行行長4月採訪內容至今才刊登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4月出席華盛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會議時接受國內媒體《財新》雜誌採訪,他表示,中美貿易不平衡是長遠話題,需要審慎、理性地處理。
易綱是上週中美貿易會談的中方八位代表人物之一,而《財新》雜誌對易綱的採訪稿件於本週一才刊出。
易綱表示,中國經濟開放的目標不會被中美兩國的貿易摩擦影響,「中國將繼續堅持金融市場的基本開放戰略,是從本國國情出發做出的決定,不會因為當前與美國的貿易摩擦而受到影響。」
大紀元在中美貿易談判之前就報導說,中共習慣性引導輿論,絕不「口頭」承認讓步。「無論本輪中美貿易正式談判結果如何,或中共做出何種『實際』讓步,外界認為,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它都會引導國內輿論宣傳,這是中共早已計劃的開放措施,絕不『口頭』承認讓步。」#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