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北大難成世界一流 校長書記之語佐證
【大紀元2018年05月07日訊】在北大恐嚇申請信息公開的外院學生岳昕事件引發海內外強烈批評後,校長林建華在北大校慶大會上讀錯字以及其後發的公開道歉信又引起軒然大波。在筆者看來,在如此重要的場合讀錯字雖然很丟臉,雖然反映了林校長人文功底薄和因工作繁忙無暇提前過一遍發言稿的工作態度,但只要其誠摯地道歉,也會獲得輿論的包容。然而,恰恰是林校長的道歉信再次將其推到了風口浪尖。
在道歉信中,林校長先是講述了自己的生長經歷,且明確告訴大家是文革害了自己,沒有辦法接受正規教育。了解中共那段摧殘文化、摧殘知識分子等殘酷歷史的人們,至此大多會原諒林校長的錯誤,甚至會生出些許同情——即便對其工作態度尚有質疑。如果行文至此,林校長的道歉信也就基本達到了目地。
然而,林校長偏偏畫蛇添足。在信的最後一段,他寫道:「真正讓我感到失望和內疚的,是我的這個錯誤所引起的關注,使人們忽視了我希望通過致詞讓大家理解的思想:『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堂堂北大校長的一句「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引來了無數拍磚。
有網友表示:「人類的認知和智慧,難道不都起源於質疑嗎?有質疑才能有反思,有反思才能有進步,無數發明和創造無不先從質疑開始。不質疑,牛頓如何發現萬有引力?不質疑,現在是不是還是地心說?『焦慮和質疑』本身就有價值!」「可以說,質疑才能打開人類命運的進步空間,人類社會取得的一切文明進步都始於質疑。」
具體到林校長本人,如果其沒有質疑精神,如何在化學領域展開研究?如何開創新的領域?如果北大沒有焦慮和質疑精神,北大如何邁向世界一流大學?
當然,不僅是自然科學領域,人文、社會領域同樣需要質疑,比如對於政治制度優劣的質疑。在筆者所接觸的美國人和歐洲人中,很多人愛國但卻對政府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和懷疑。當他們覺得某個政策存在某種危險時,一定會通過不同方式表達出來,讓政府知曉;當他們不信任某個政客時,一定會用選票說話。這樣的質疑對於社會的進步和制度的完善,如何說是沒有價值?
不久前北大學子岳昕等同學申請信息公開,就是對校方的質疑,就是在推動北大前行。可惜,北大上綱上線的處理方式,讓自己錯失了展示自己踐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北大精神的大好機會。也是,北大有這樣否定「焦慮與質疑」的校長,出現恐嚇學生的事情也就絲毫不足為奇了。
不過,正如林校長自己所言,自己長期深受毛和中共影響,在中共牢牢掌控大學、尤其是北大清華這樣的重點高校的大背景下,林校長的悲哀也就不僅僅是其個人的悲哀了。與林校長相比,北大黨委書記郝平近日在接受官媒採訪時說的更加直白:「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早已融入北大的精神,成為我們辦學的靈魂。」
按照中共的解讀,中共黨人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可是在走過的中共歷史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中共打著「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幌子,行欺騙、欺壓、屠殺百姓之事,干賣國、出賣國格的勾當,迄今殘害了至少八千萬中國人,更有十幾億中國人被波及。
按照郝平的說辭,北大早已將中共這樣的初心融入北大的精神,成為了北大辦學的靈魂,那筆者只能說,這是怎樣的悲哀!北大自由和兼容並包的精神確實已死,今日的北大除了聽從中共的指示,繼續欺騙、恐嚇學生外,除了一個個道貌岸然的教授發出如下言論「中國的貧富差距大嗎?中國的貧富差距還不夠大,只有拉大差距,社會才能進步,和諧社會才有希望。中國窮人為什麼窮,因為他們都有仇富心理」、「如果推行西方民主改革將帶來毀滅性結果」、「記者是中國的一大公害,要以法律武器打擊漢奸記者」, 「美國人民並不自由,而且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外,除了炫耀出了多少高官、富豪、名流,拚命迎合上意外,北大還剩下了什麼?
哈佛大學第23任校長科南特曾說過:「大學的榮譽,不在於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於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質量。」第24任校長普西則表示: 「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 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先生亦曾說過:「大學,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
顯然,宣稱要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北大、清華與世界一流大學差距甚遠。一個必須認清的事實是,在中共的高壓鉗制下,在恐懼自由、視「質疑」毫無價值的前提下,無論是北大和清華都絕不會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
責任編輯:高義